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4页 |
·研究的缘起 | 第11-1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4-18页 |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第14-16页 |
·研究展开 | 第16-18页 |
附:研究结构图 | 第18-19页 |
第2章 建筑体量间跨越式联结概述 | 第19-35页 |
·基于建筑“空间形态”的联结 | 第19-20页 |
·建筑空间形态 | 第19页 |
·建筑空间形态的操作 | 第19-20页 |
·建筑形态联结中的体量联结 | 第20-22页 |
·建筑形态联结中的体量联结 | 第20-21页 |
·建筑体量的联结方式 | 第21-22页 |
·建筑体量间跨越式联结的概念 | 第22-25页 |
·形态的限定—跨越与联结 | 第22-23页 |
·范围的限定—建筑体量间 | 第23-24页 |
·地位的限定—设计感的体现 | 第24-25页 |
·建筑体量间跨越式联结产生的历史与发展 | 第25-30页 |
·历史 | 第25-27页 |
·发展 | 第27-30页 |
·建筑体量间跨越式联结形成的推动因素 | 第30-35页 |
·主观要素 | 第30-31页 |
·客观要素 | 第31-35页 |
第3章 建筑体量间跨越式联结的特征解析 | 第35-49页 |
·构成 | 第35页 |
·空间模型 | 第35-36页 |
·分类 | 第36-38页 |
·按形态特征来分 | 第36页 |
·按跨越体性质来分 | 第36-37页 |
·按被联结体性质来分 | 第37页 |
·按被跨越空间性质来分 | 第37-38页 |
·抽象形态研究 | 第38-41页 |
·加法形成的跨越式联结 | 第38-41页 |
·减法形成的跨越式联结 | 第41页 |
·原型 | 第41-44页 |
·“桥”原型 | 第42-43页 |
·“门”原型 | 第43-44页 |
·“窗洞”原型 | 第44页 |
·跨越式联结的比例与尺度 | 第44-49页 |
·跨越尺度 | 第45-46页 |
·联结位置 | 第46-49页 |
第4章 建筑体量间跨越式联结的空间作用 | 第49-61页 |
·跨越式联结与建筑实体外部形态 | 第49-53页 |
·形态的控制性与表现性元素 | 第49-50页 |
·整合建筑体量的手段 | 第50-53页 |
·跨越式联结与建筑外部空间 | 第53-61页 |
·丰富空间层次 | 第53-54页 |
·营造灰空间 | 第54-57页 |
·创造区域形象 | 第57-61页 |
第5章 建筑体量间跨越式联结的设计操作 | 第61-79页 |
·建筑体量间跨越式联结的设计方法 | 第61-73页 |
·整体性倾向 | 第61-65页 |
·差异性倾向 | 第65-68页 |
·技术美学倾向 | 第68-70页 |
·多重组合倾向 | 第70-72页 |
·与环境的契合 | 第72-73页 |
·跨越式联结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以河南郑州陇海路商业项目主体建筑设计为例 | 第73-79页 |
·设计背景分析 | 第73-74页 |
·设计思路 | 第74-75页 |
·设计生成—主体建筑跨越式联结形态的由来 | 第75页 |
·跨越式联结的设计操作 | 第75-77页 |
·案例中跨越式联结形态运用的评价 | 第77-79页 |
第6章 结语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附录 图表索引 | 第84-88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