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前言 | 第12-15页 |
1.1.1 能源现状 | 第12页 |
1.1.2 核聚变原理及聚变研究发展 | 第12-15页 |
1.2 ITER及ITER离子回旋天线 | 第15-17页 |
1.2.1 ITER项目 | 第15页 |
1.2.2 ITER离子回旋天线 | 第15-17页 |
1.3 微波滑动电接触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2章 ITER ICRH微波滑动电接触原型件测试及失效机理分析 | 第20-41页 |
2.1 微波滑动电接触原型件选择 | 第20-24页 |
2.2 微波滑动电接触微波测试 | 第24-33页 |
2.2.1 TITAN平台介绍 | 第24-25页 |
2.2.2 滑动电接触支撑导体设计 | 第25-30页 |
2.2.3 LA-CUT滑动电接触微波测试结果 | 第30-33页 |
2.3 微波滑动电接触失效机理分析 | 第33-39页 |
2.3.1 LA-CUT电接触结构及材料变化 | 第33-34页 |
2.3.2 电接触弹片温度控制分析研究 | 第34-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电接触镀层耐高温烘烤性能研究 | 第41-78页 |
3.1 高温对材料组织及性能影响机制 | 第41-44页 |
3.2 镀层材料选择 | 第44-46页 |
3.2.1 金及金合金 | 第44-45页 |
3.2.2 银及银合金 | 第45-46页 |
3.2.3 铑 | 第46页 |
3.3 镀膜方式选择 | 第46-47页 |
3.4 镀层实验件准备及镀层热处理 | 第47-49页 |
3.5 镀层表征技术手段及原理 | 第49-52页 |
3.6 镀层基本性质以及与基材扩散研究 | 第52-72页 |
3.7 镀层间高温扩散研究 | 第72-7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高温、高真空多功能电接触性能测试平台研制 | 第78-101页 |
4.1 多功能电接触性能测试平台设计选型及设计要求概述 | 第78-79页 |
4.1.1 类型选择 | 第78-79页 |
4.1.2 多功能电接触性能测试平台设计要求 | 第79页 |
4.2 多功能电接触性能测试平台系统设计与分析 | 第79-92页 |
4.2.1 总体设计 | 第79-80页 |
4.2.2 子系统详细设计 | 第80-86页 |
4.2.3 有限元分析模拟 | 第86-92页 |
4.3 多功能电接触性能测试平台系统标定 | 第92-95页 |
4.3.1 理论计算 | 第93页 |
4.3.2 现场测量标定 | 第93-95页 |
4.4 多功能电接触性能测试平台信号分析处理 | 第95-97页 |
4.4.1 应变信号分析 | 第95-96页 |
4.4.2 接触电阻信号处理 | 第96-97页 |
4.5 多功能电接触性能测试平台精密度研究 | 第97-100页 |
4.5.1 误差理论 | 第97页 |
4.5.2 滑动摩擦系数随机误差分析 | 第97-98页 |
4.5.3 接触电阻随机误差分析 | 第98-10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5章 新型电接触功能镀层摩擦、电接触性能研究 | 第101-114页 |
5.1 接触电阻及影响因素 | 第101-103页 |
5.1.1 接触电阻理论计算 | 第101-102页 |
5.1.2 接触电阻主要影响因素 | 第102-103页 |
5.2 摩擦、磨损原理及机制 | 第103-104页 |
5.2.1 摩擦力来源 | 第103页 |
5.2.2 磨损机制 | 第103-104页 |
5.3 摩擦、磨损及电接触性能测试 | 第104-113页 |
5.3.1 测试材料副及测试流程 | 第104-105页 |
5.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05-11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114-116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114-115页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15页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