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刑事和解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的概念与特点 | 第10-12页 |
一、刑事和解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特点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渊源与法理基础 | 第12-20页 |
一、刑事和解的渊源 | 第12-14页 |
二、刑事和解的法理基础 | 第14-20页 |
第二章 审查逮捕阶段未成年案件刑事和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0-26页 |
第一节 构建未成年刑事和解制度的必要性 | 第20-23页 |
一、保障被害人特别是未成年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 第20-21页 |
二、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利益,减少交叉感染 | 第21页 |
三、信守国际条约、给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特殊保护 | 第21-22页 |
四、符合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 第22页 |
五、进一步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办案效率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构建未成年刑事和解制度的可行性 | 第23-26页 |
一、“和为贵”的传统文化为刑事和解提供了思想基础 | 第23-24页 |
二、现有法律规定为批捕环节的刑事和解提供了依据 | 第24-25页 |
三、司法实践为刑事和解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审查逮捕阶段未成年刑事和解的现状与反思 | 第26-30页 |
第一节 未成年案件和解的现状 | 第26-27页 |
一、检察机关的监督,促成刑事和解、从宽处理未成年人 | 第26页 |
二、监督捕后侦查工作,及时撤销捕后和解案件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反思 | 第27-30页 |
一、法律规定不明、司法操作尴尬 | 第27-28页 |
二、审查逮捕期限有限,刑事和解操作困难 | 第28页 |
三、当事人法律知识薄弱,使刑事和解的实施难以展开 | 第28-29页 |
四、检察机关角色不清晰,刑事和解过程不规范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审查逮捕阶段构建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之设想 | 第30-38页 |
第一节 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 | 第30-34页 |
一、未成年刑事和解的司法原则 | 第30页 |
二、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的内容 | 第30-34页 |
第二节 完善相关制度、健全相应措施 | 第34-38页 |
一、建立检察机关引导公安机关侦查制度,使批捕阶段和解具有可操作性 | 第34页 |
二、将法律援助前移至侦查阶段,促进刑事和解 | 第34-35页 |
三、建立律师提前介入机制,促进刑事和解 | 第35-36页 |
四、运用典型案例宣传刑事和解理念,增强民众对该制度的理解 | 第36页 |
五、强化事后跟踪,巩固捕前调解的成果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