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5页 |
·引言 | 第19-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22页 |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现状与展望 | 第22-33页 |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 第22-25页 |
·厌氧生物反应器 | 第25-33页 |
·化学机械浆废水处理技术进展 | 第33-37页 |
·化学热磨机械制浆废水处理技术 | 第33-35页 |
·碱性过氧化氢化学机械浆废水处理技术 | 第35-37页 |
·化学机械浆废水厌氧处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 第37-39页 |
·厌氧消化理论的发展 | 第39-42页 |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42-43页 |
·研究目标 | 第42-4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3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43-44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44-45页 |
第二章 高效厌氧生物反应器3S-AR 设计研究 | 第45-61页 |
·厌氧反应器设计参数的确定 | 第45-49页 |
·反应器级数的确定 | 第45-47页 |
·反应器基本构型的确定 | 第47-49页 |
·反应器3S-AR 实验室装置系统设计 | 第49-55页 |
·预热器设计 | 第49-50页 |
·反应器单元设计 | 第50-54页 |
·预处理单元设计 | 第54-55页 |
·3S-AR 实验室装置的最佳构型 | 第55-59页 |
·3S-AR 试验装置最佳构型试验 | 第55-57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7页 |
·最佳小试装置系统装配 | 第57-59页 |
·反应器3S-AR 特征说明 | 第59-61页 |
第三章 3S-AR 处理杨木P-RC APMP 废水试验研究 | 第61-95页 |
·试验 | 第61-65页 |
·原料及试剂 | 第61-63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63-65页 |
·试验方法 | 第65-71页 |
·杨木P-RC APMP 废水的收集 | 第65页 |
·试验测试项目 | 第65-68页 |
·废水处理试验 | 第68-7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1-92页 |
·杨木P-RC APMP 废水的主要污染特征 | 第71-74页 |
·生物反应器3S-AR 的快速启动 | 第74-76页 |
·水力停留时间(HRT)、容积负荷对COD 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76-81页 |
·与UASB 对照实验 | 第81-82页 |
·上升流速、回流比对COD 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82-84页 |
·反应器进水pH 对COD 去除率的影响 | 第84-86页 |
·温度对COD 去除率的影响 | 第86-87页 |
·连续稳定运行试验 | 第87-91页 |
·冲击负荷试验 | 第91-92页 |
·小结 | 第92-95页 |
第四章 厌氧反应器3S-AR 污泥特性研究 | 第95-108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95-98页 |
·试验材料与装置 | 第95页 |
·试验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95-9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6页 |
·颗粒污泥的粒径变化 | 第98-100页 |
·反应器污泥总量及高程分布的变化 | 第100-101页 |
·颗粒污泥的结构变化 | 第101-104页 |
·颗粒污泥产甲烷活性的变化 | 第104-105页 |
·生物相分离的特征 | 第105-106页 |
·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厌氧反应器3S-AR 水力流态研究 | 第108-122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8-111页 |
·试验材料与装置 | 第108-109页 |
·试验方法 | 第109-11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1页 |
·不同上升流速下的RTD 曲线 | 第111-114页 |
·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 第114-116页 |
·反应器水力流态表征 | 第116-119页 |
·不同上升流速下的反应器死区 | 第119-121页 |
·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六章 杨木P-RC APMP 废水污染物迁移和降解规律研究 | 第122-138页 |
·试验 | 第122-123页 |
·原料及试剂 | 第122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22-123页 |
·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12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3-137页 |
·测试废水的水质 | 第123-124页 |
·红外(IR)光谱分析 | 第124-127页 |
·废水处理前后GC-MS 分析 | 第127-132页 |
·污染物迁移转化和降解规律 | 第132-137页 |
·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1页 |
·主要结论 | 第138-140页 |
·讨论 | 第140页 |
·展望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9页 |
附录 | 第149-152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52-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