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引起乳房炎的致病菌 | 第13-14页 |
·乳房的防御能力 | 第14页 |
·乳房炎的发病规律 | 第14页 |
·发房炎的症状 | 第14-15页 |
·乳房炎引起的乳腺的组织化学及乳汁成分的变化 | 第15-16页 |
·组织化学变化 | 第15-16页 |
·乳汁成分的变化 | 第16页 |
·乳房炎的诊断研究现状 | 第16页 |
·乳房炎的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搞好挤奶卫生 | 第16页 |
·改善挤奶技术和设备 | 第16-17页 |
·增强乳房特异性抵抗力 | 第17页 |
·微量元素可预防奶牛的乳房炎 | 第17页 |
·乳房炎治疗的研究进程 | 第17-19页 |
·西药治疗 | 第17-18页 |
·中药治疗 | 第18页 |
·防治乳房炎的不同疗法 | 第18-19页 |
2 奶牛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19-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调查奶牛及其试剂 | 第19页 |
·检测方法 | 第19页 |
·统计方法 | 第19-20页 |
·结果 | 第20-22页 |
·奶牛急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 第20页 |
·不同乳区奶牛急性乳房炎的发病率 | 第20-21页 |
·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 | 第21页 |
·奶牛不同乳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 | 第21页 |
·新乐市某奶牛场不同胎次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统计 | 第21-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3 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3-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被检奶牛 | 第23页 |
·材料 | 第23页 |
·细菌分离与培养 | 第23-24页 |
·药敏试验 | 第24-25页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25-26页 |
·结果 | 第26-30页 |
·细菌的生化鉴定结果 | 第26-27页 |
·奶牛乳房炎病原菌检出率分析 | 第27页 |
·奶牛乳房炎各乳区细菌的检出数的分析 | 第27-28页 |
·分离菌的药敏结果 | 第28-29页 |
·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生化鉴定结果及扫描电镜观察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4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2-3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2-35页 |
·材料 | 第32-33页 |
·方法 | 第33-35页 |
·实验结果: | 第35-38页 |
·无乳链球菌、沙门氏菌和酵母菌最佳退火温度筛选的结果 | 第35-37页 |
·多重PCR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37-38页 |
·应用结果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5 奶牛乳房炎治疗的研究 | 第39-56页 |
·新型乳康的杀菌实验 | 第39-4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9-41页 |
·结果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Eu萘甲酸稀土配合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 | 第44-5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5-46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46-50页 |
·小结 | 第50页 |
·针对感染机制奶牛乳房炎防治技术的关键控制点(HACCP) | 第50-56页 |
·饲养环境中对病原菌感染的控制 | 第51-52页 |
·由感染牛造成传播疾病的控制 | 第52-53页 |
·挤奶器科学合理的使用减少乳房炎的发病几率 | 第53-54页 |
·挤奶后防止乳头的污染 | 第54页 |
·免疫接种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 | 第54页 |
·干乳期防治乳房的感染 | 第54-55页 |
·设计合理的奶牛卧床,减少病原微生物侵入乳房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后记(含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75页 |
一、英文缩略词 | 第68-69页 |
二、HACCP简介 | 第69-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