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产业布局立法概述 | 第12-20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一、产业布局的内涵 | 第12页 |
二、产业布局法的内涵 | 第12页 |
三、产业布局立法的内涵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我国产业布局法立法必要性 | 第13-17页 |
一、我国产业布局法制现状函需改善 | 第13-15页 |
二、加快我国产业布局立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 第15-16页 |
三、产业布局立法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第16-17页 |
第三节 产业布局立法的可行性分析 | 第17-18页 |
第四节 产业布局立法的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一、市场缺陷论 | 第18页 |
二、国际产业竞争论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国外产业布局立法的状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0-24页 |
一、国外产业布局立法的状况 | 第20-21页 |
(一) 日本的产业布局立法状况 | 第20页 |
(二) 美国的产业布局立法状况 | 第20-21页 |
(三) 韩国的产业布局立法状况 | 第21页 |
二、国外产业布局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21-24页 |
(一) 结合本国的实际制定产业布局法 | 第21-22页 |
(二) 设置专门机构配套协调产业布局法的实施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我国产业布局立法原则探讨 | 第24-39页 |
第一节 确立我国产业布局立法原则的理论依据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我国产业布局立法原则的内涵探讨 | 第25-33页 |
一、协调发展原则 | 第26-27页 |
二、专业分工原则 | 第27-29页 |
三、调整和转换原则 | 第29-30页 |
四、经济安全原则 | 第30-31页 |
五、生态经济原则 | 第31-33页 |
第三节 产业布局立法原则之间的价值比较 | 第33-36页 |
第四节 产业布局立法原则的实现途径探讨 | 第36-39页 |
第四章 我国产业布局立法模式探讨 | 第39-49页 |
第一节 我国产业布局立法模式的现实选择及其不足的分析 | 第41-44页 |
一、中央立法模式 | 第41页 |
二、授权立法模式 | 第41-43页 |
三、地方立法模式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我国产业布局立法模式拟制——“联合立法”模式 | 第44-49页 |
一、“联合立法”模式的优势 | 第44-45页 |
二、“联合立法”模式性质界定 | 第45-46页 |
三、“联合立法”的实现路径 | 第46-48页 |
四、“联合立法”机构的设定 | 第48-49页 |
第五章 我国产业布局立法应确立的主要制度 | 第49-58页 |
第一节 确定主要制度的依据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我国产业布局法应确立的主要制度探讨 | 第50-58页 |
一、重点产业扶持制度 | 第51-52页 |
二、产业调整制度 | 第52-54页 |
三、产业保护制度 | 第54-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专著类 | 第60-61页 |
论文类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