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河流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关系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1 前言第8-17页
   ·问题提出的背景第8-9页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文献综述第9-15页
     ·中国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沿革第9-12页
     ·西方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第12-14页
     ·简要的总结和启示第14-15页
   ·问题研究的方法和意义第15-16页
     ·问题研究的方法第15页
     ·问题研究的意义第15-16页
   ·本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之处和结构安排第16-17页
2 河流对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的影响第17-25页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起源第17-20页
     ·两河流域——人类文明的起源第17页
     ·尼罗河流域——埃及文明的摇篮第17-18页
     ·古印度河流域——南亚文明的发祥地第18页
     ·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母亲河第18-20页
   ·人类对河流的利用方式及其影响第20-23页
     ·古代人类利用河流的方式及其影响第20-21页
     ·近代人类对河流的利用及其影响第21-23页
   ·河流的变迁对人类发展的启示第23-25页
3 河流承载力的系统结构第25-37页
   ·河流承载力的含义界定分析第25-29页
     ·理论界关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界定第25-26页
     ·创立河流承载力概念第26-29页
   ·河流承载力理论模型第29-32页
     ·模型构建的理论分析第29-31页
     ·河流承载力理论模型的构建第31-32页
   ·河流承载力的结构第32-37页
     ·河流的经济承载力第32-34页
     ·河流的社会承载力第34-35页
     ·河流的人口承载力第35-36页
     ·河流的自然环境承载力第36-37页
4 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结构第37-44页
   ·经济子系统结构第37-39页
     ·经济系统中的产业结构第37-38页
     ·经济系统中的生产方式第38页
     ·经济系统中的分配方式第38-39页
     ·经济系统中的交换方式第39页
     ·经济系统中的消费方式第39页
   ·人口子系统结构第39-42页
     ·人口系统中的人口数量分析第40页
     ·人口系统中的人口质量分析第40页
     ·人口系统中的人口流动分析第40-41页
     ·人口系统中的人口组成分析第41-42页
   ·社会子系统结构第42-44页
     ·社会系统中的社会制度第42-43页
     ·社会系统中的社会公平第43页
     ·社会系统中的社会和谐第43-44页
5 河流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机理第44-62页
   ·耦合的概念和类型第44页
   ·耦合遵循的规律和条件第44-45页
   ·将耦合的概念引入经济社会与河流承载力的关系中第45-48页
     ·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第45-46页
     ·河流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关系的条件第46-48页
     ·河流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关系的动态性第48页
   ·河流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内部子系统的耦合分析第48-52页
   ·河流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的类型第52-55页
   ·河流承载力与经济社会耦合的实现途径第55-59页
     ·河流的生态作用第56-57页
     ·河流的开发利用第57-58页
     ·通过水体的河流自净和纳污第58-59页
   ·河流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第59-62页
     ·耗散结构理论下的统一性分析第59-60页
     ·不同发展时期下的统一性分析第60页
     ·协同作用下的统一性分析第60-62页
6 两系统耦合理论在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制定中的应用第62-71页
   ·建立完善的河流承载力监测网络体系第62-63页
   ·建立与河流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生产体系第63-64页
     ·传统生产体系的弊端第63-64页
     ·基于河流承载力的生产体系第64页
   ·建立与河流承载力相适应的消费体系第64-66页
     ·传统消费模式陷阱第64-65页
     ·建立可持续消费体系第65-66页
   ·建立与河流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管理体系第66-68页
     ·人口管理体系建立的必要性第66-67页
     ·建立相适应的人口数量、质量、流动管理体系第67-68页
   ·建立与河流承载力相适应的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第68-71页
     ·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利用规划第68-69页
     ·对其他自然资源环境的管理第69-71页
7 本文的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71-73页
   ·结论第71-72页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9页
附录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河流承载力的分析视角
下一篇:我国产业布局立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