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本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说明 | 第19-22页 |
·关于产业集聚 | 第19-20页 |
·关于区域 | 第20-2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2-38页 |
·国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 | 第22-26页 |
·总体概况 | 第22-24页 |
·关于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的研究 | 第24-25页 |
·关于经济开放与产业集聚的研究 | 第25-26页 |
·关于产业集聚测度的研究 | 第26页 |
·国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 | 第26-33页 |
·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关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 | 第26-27页 |
·区域经济学框架下关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 | 第27页 |
·发展经济学框架下关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 | 第27-30页 |
·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关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 | 第30-33页 |
·国内学者关于开放、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 第33-36页 |
·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 | 第33-34页 |
·关于经济开放与产业集聚的研究 | 第34-35页 |
·关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 | 第35-36页 |
·简要述评 | 第36-38页 |
3 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模型 | 第38-56页 |
·新经济地理学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对外开放与产业集聚理论模型 | 第39-48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39-44页 |
·模型的基本结构 | 第39-40页 |
·消费者行为 | 第40-43页 |
·生产者行为 | 第43-44页 |
·市场均衡 | 第44-46页 |
·短期均衡 | 第44-45页 |
·长期均衡 | 第45-46页 |
·开放与集聚 | 第46-48页 |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 第48-55页 |
·模型假设 | 第48页 |
·消费者行为 | 第48-49页 |
·生产者行为 | 第49-50页 |
·均衡 | 第50-53页 |
·模型模拟 | 第53-55页 |
·模型解释 | 第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4 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作用内在机理 | 第56-73页 |
·对外开放与产业集聚 | 第56-63页 |
·产业的集聚与扩散 | 第56-57页 |
·对外开放促进产业集聚的机理 | 第57-63页 |
·对外开放促进产业集聚的一般机理 | 第57-58页 |
·贸易自由化与产业集聚 | 第58-59页 |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聚 | 第59-61页 |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集聚形成 | 第61-63页 |
·对外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 | 第63-67页 |
·对外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 | 第63-65页 |
·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 | 第65-67页 |
·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 | 第67-71页 |
·市场规模效应 | 第67-68页 |
·外部经济效应 | 第68页 |
·学习与创新效应 | 第68-70页 |
·社会资本效应 | 第70页 |
·区位品牌效应 | 第70-71页 |
·资源整合效应 | 第71页 |
·小结 | 第71-73页 |
5 经济开放下中国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统计描述 | 第73-93页 |
·中国的对外开放进程 | 第73-77页 |
·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 第73-75页 |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情况 | 第75-77页 |
·中国产业集聚水平现状 | 第77-85页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集聚总体情况 | 第77-79页 |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情况 | 第79-84页 |
·中国各省市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 第84-85页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情况 | 第85-92页 |
·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 | 第85-90页 |
·东、中、西部地区间经济增长速度的比较 | 第85-88页 |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 | 第88-90页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产业分解 | 第90-92页 |
·计算方法 | 第90-91页 |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产业分解 | 第91-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6 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 | 第93-104页 |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及选用原因 | 第93-94页 |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第93-94页 |
·本文选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原因 | 第94页 |
·结构方程模型建立 | 第94-97页 |
·模型的相关假设 | 第94-95页 |
·变量与模型的设计 | 第95-97页 |
·数据处理与实证分析结果 | 第97-103页 |
·数据样本描述 | 第97页 |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97-98页 |
·平稳性检验 | 第97-98页 |
·正态分布检验 | 第98页 |
·实证分析及模型评价 | 第98-102页 |
·路径系数/载荷系数的显著性 | 第100-101页 |
·模型拟合程度评价 | 第101-102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02-103页 |
·小结 | 第103-104页 |
7 典型案例——东莞的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 | 第104-116页 |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外向型经济取得显著成就 | 第104-107页 |
·对外开放取得不断突破 | 第104-106页 |
·经济快速发展 | 第106-107页 |
·对外开放下的东莞产业集群 | 第107-112页 |
·对外开放以来东莞工业快速发展 | 第107-108页 |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产业集聚总体概况 | 第108-111页 |
·东莞产业集聚的测度 | 第111-112页 |
·外向型产业集聚与东莞的经济增长 | 第112-115页 |
·东莞产业集聚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 | 第112-113页 |
·产业集聚推动GDP增长 | 第113-114页 |
·产业集聚对财政收入贡献巨大 | 第114-115页 |
·小结 | 第115-116页 |
8 政策建议 | 第116-121页 |
·从全国层面的政策建议 | 第116-118页 |
·坚持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第116-117页 |
·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 第117页 |
·组织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 | 第117-118页 |
·研究建立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体系 | 第118页 |
·引导、扶持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 | 第118页 |
·对东部地区的政策建议 | 第118-119页 |
·加强区域产业"前向关联效应"与"后向关联效应" | 第118-119页 |
·将推动技术创新作为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重点 | 第119页 |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度,加强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 | 第119页 |
·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建议 | 第119-121页 |
·大力发展制造业 | 第119-120页 |
·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主动承接东部制造业转移 | 第120页 |
·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 | 第120-121页 |
9 结束语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4页 |
附录 | 第134-13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