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6页 |
·稻米蒸煮品质的评价 | 第12-17页 |
·直链淀粉含量和Wx 复等位基因的关系 | 第12-13页 |
·胶稠度基本概念和遗传 | 第13-14页 |
·糊化温度 | 第14-15页 |
·淀粉粘滞性 | 第15-17页 |
·水稻淀粉生物合成及相关酶 | 第17-28页 |
·淀粉结构 | 第17-19页 |
·淀粉结构和理化特征的关系 | 第19-20页 |
·水稻淀粉合成酶及功能 | 第20-28页 |
·关联分析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 第28-36页 |
·连锁不平衡的概念 | 第29页 |
·连锁不平衡的度量 | 第29-30页 |
·连锁不平衡的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关联分析和 QTL 作图技术的比较 | 第31-32页 |
·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 | 第32-33页 |
·群体结构对关联分析的影响 | 第33页 |
·关联分析的应用 | 第33-36页 |
第二章 糯稻背景下淀粉合成基因遗传网络的研究 | 第36-58页 |
引言 | 第36-37页 |
·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供试材料 | 第38页 |
·田间种植 | 第38页 |
·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选取 | 第38页 |
·基于PCR的分子标记设计 | 第38-39页 |
·总DNA 的提取 | 第39页 |
·分子标记检测 | 第39-40页 |
·稻米蒸煮品质理化指标测定 | 第40-41页 |
·群体结构分析及关联分析 | 第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51页 |
·糯稻群体的分子标记检测 | 第41-42页 |
·RVA测定结果及初步分析 | 第42-46页 |
·胶稠度测定结果及初步分析 | 第46页 |
·特征值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47页 |
·群体结构分析及关联分析 | 第47-51页 |
·讨论 | 第51-58页 |
·关联分析是研究复杂代谢途径的有效手段 | 第51-52页 |
·控制淀粉合成的重要基因对RVA谱的影响 | 第52-56页 |
·胶稠度的遗传分析 | 第56页 |
·基因间互作对RVA谱的影响 | 第56-58页 |
第三章 水稻淀粉合成重要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构建及功能验证 | 第58-73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试验材料 | 第59页 |
·目标基因选择及相应的分子标记 | 第59页 |
·近等基因系构建 | 第59-60页 |
·基因型检测 | 第60-61页 |
·农艺性状考察 | 第61页 |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测定 | 第61页 |
·统计分析 | 第6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1-70页 |
·NIL 分子标记的检测及验证 | 第61-62页 |
·NIL 遗传背景的检测 | 第62-65页 |
·NIL 农艺性状分析 | 第65页 |
·近等基因系理化品质性状分析 | 第65-70页 |
·讨论 | 第70-73页 |
·近等基因系和关联分析法的优点及应用 | 第70-71页 |
·近等基因系和关联分析法的缺点 | 第71-72页 |
·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价值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4页 |
附表 | 第84-94页 |
附表1 118 份糯稻名称及籼粳类型 | 第84-86页 |
附表2 水稻淀粉合成相关基因 | 第86-87页 |
附表3 各标记的引物序列、标记类型及变异位点 | 第87-90页 |
附表4 糯稻群体每一个品种对应的Q 值(群体结构分析 | 第90-92页 |
附表5 近等基因系RVA 谱特征值结果比较 | 第92-93页 |
附图1 在糯稻群体中有多态的分子标记部分电泳结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