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1页 |
·课题背景 | 第11页 |
·超声图像识别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乳腺、肝脏 | 第11-13页 |
·心脏、血管 | 第13页 |
·前列腺、肾脏 | 第13-14页 |
·超声检查在子宫部位的应用 | 第14-22页 |
·子宫疾病检查 | 第14-19页 |
·宫内节育器检查 | 第19-20页 |
·产前胎儿检查 | 第20-22页 |
·超声子宫图像识别研究 | 第22-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1页 |
第2章 针对不均衡类样本问题的研究 | 第31-45页 |
·不均衡类样本问题 | 第31-33页 |
·不均衡类样本问题的影响 | 第31-32页 |
·相关处理技术 | 第32-33页 |
·人造少数类样本生成机制研究 | 第33-36页 |
·SMOTE算法介绍 | 第33页 |
·人造少数类样本生成机制研究 | 第33-36页 |
·ADOMS算法 | 第36页 |
·实验安排及实验结果 | 第36-42页 |
·分类器分类性能评估指标 | 第36-37页 |
·噪声定量方法 | 第37页 |
·实验数据库 | 第37-38页 |
·实验设计 | 第38-39页 |
·不均衡问题实验分析 | 第39-41页 |
·ADOMS算法性能分析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第3章 针对数据噪声问题的研究 | 第45-56页 |
·数据噪声问题 | 第45-47页 |
·数据噪声问题介绍 | 第45-46页 |
·相关处理技术 | 第46-47页 |
·基于数学形态学思想的数据去噪方法 | 第47-49页 |
·数学形态学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 第47页 |
·从图像空间到特征空间 | 第47-48页 |
·形态学去噪算法 | 第48-49页 |
·实验安排及实验结果 | 第49-53页 |
·噪声水平定量方法 | 第49页 |
·实验样本集 | 第49-50页 |
·实验设计 | 第50页 |
·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第4章 超声子宫图像识别框架研究 | 第56-69页 |
·不均衡类样本和数据噪声问题对超声子宫图像识别的影响 | 第56-62页 |
·串联处理不均衡类样本与数据噪声问题 | 第56-57页 |
·串联算法的具体实现 | 第57页 |
·实验样本集 | 第57-60页 |
·实验设计 | 第60-61页 |
·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一种超声子宫图像识别框架 | 第62-66页 |
·一种特征数据预处理机制 | 第62-65页 |
·一种超声子宫图像识别框架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第5章 一种快速全自动超声子宫节育环图像识别算法 | 第69-85页 |
·超声子宫节育环图像 | 第69-72页 |
·宫内节育器介绍 | 第69-71页 |
·全自动节育环图像识别算法意义 | 第71页 |
·超声子宫节育环图像特点 | 第71-72页 |
·算法设计 | 第72-77页 |
·全自动节育环图像分割 | 第73-75页 |
·特定模式识别框架 | 第75-76页 |
·算法流程图 | 第76-77页 |
·实验安排及实验结果 | 第77-82页 |
·图像采集 | 第77-78页 |
·实验过程 | 第78-82页 |
·实验结果 | 第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第6章 一种快速全自动超声胎儿性别部位图像识别算法 | 第85-112页 |
·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研究 | 第85-87页 |
·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介绍 | 第85-86页 |
·辅以技术手段阻止非法胎儿性别鉴定的意义 | 第86-87页 |
·算法设计 | 第87-100页 |
·超声胎儿性别部位图像特点 | 第87-89页 |
·算法整体设计思路 | 第89-90页 |
·粗分类阶段算法设计 | 第90-94页 |
·细分类阶段算法设计 | 第94-98页 |
·算法流程图 | 第98-100页 |
·实验安排及实验结果 | 第100-107页 |
·图像采集 | 第100页 |
·实验过程 | 第100-106页 |
·实验结果 | 第106页 |
·测试与讨论 | 第106-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2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112-113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13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作者简介 | 第115-1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