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汉代哲学(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论文--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论文

论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绪论第7-10页
第一章 “天”与“人”的词源考察和内涵分析第10-19页
 第一节 “天”字的词源考察及涵义探析第10-16页
  一、词源考察第10-11页
  二、“天”有五义第11-14页
  三、董仲舒之“天”的涵义第14-16页
 第二节 “人”的词源及伦理内涵第16-19页
  一、词源考察第16-17页
  二、“自然之人”与“道德之人”第17-19页
第二章 天人观念的历史演进和董仲舒“天人合一”道德观的理论资源第19-27页
 第一节 天人观念的历史演进第19-23页
  一、原始社会的天人观念第19-20页
  二、殷代的天人观念第20页
  三、周代的天人观念第20-21页
  四、先秦子学时代的天人观念第21-23页
 第二节 董仲舒“天人合一”道德观的理论资源第23-27页
  一、天道与人道相通第24-25页
  二、性天同一第25-27页
第三章 董仲舒“天人合一”道德观的内涵第27-41页
 第一节 董仲舒“天人合一”道德观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因素第27-30页
  一、大一统的政治要求第27-28页
  二、神秘主义的文化因素第28-30页
 第二节 董仲舒“天人合一”道德观的内涵第30-41页
  一、董仲舒对“天人合一”的论证第30-33页
  二、“天人合一”的伦理内涵第33-41页
第四章 董仲舒“天人合一”道德观的启发意义及历史流弊第41-50页
 第一节 董学的思想启迪意义第41-45页
  一、匡正君主的至上权威第41-45页
  二、对道德形上依据的探求第45页
 第二节 董学的历史流弊第45-50页
  一、对道德主体能动性的压抑第45-46页
  二、非理性的神秘主义因素第46-50页
结语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荀子礼学构架下的规范伦理思想
下一篇:时间是自由的空间--马克思自由观的时间维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