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指标及影响因素与血瘀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 第12-40页 |
1、研究目的 | 第12页 |
2、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2-13页 |
2.1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2.2 诊断标准 | 第12页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2-13页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3页 |
2.5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3.研究结果 | 第13-34页 |
3.1 一般资料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 | 第13-14页 |
3.2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 第14-17页 |
3.3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同体质类型之间比较(以体质转化分数最高的第一体质类型为变量进行比较) | 第17-30页 |
3.4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瘀质相关性分析 | 第30-34页 |
4 讨论 | 第34-39页 |
4.1 动脉粥样硬化病例回顾性研究总结及分析 | 第34-38页 |
4.2 动脉粥样硬化从瘀论治探讨 | 第38-39页 |
5 结论 | 第39页 |
6 问题及展望 | 第39-40页 |
第二部分:扶正化瘀膏方干预血瘀体质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 第40-61页 |
1.研究目的 | 第40页 |
2.诊断标准 | 第40-41页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40页 |
2.2 血瘀体质诊断标准 | 第40-41页 |
3.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41页 |
3.1 病例来源 | 第41页 |
3.2 病例纳入标准 | 第41页 |
3.3 病例排除标准 | 第41页 |
4.观测指标 | 第41-42页 |
5、研究方法 | 第42-44页 |
5.1 病例分组 | 第42-43页 |
5.2 基础治疗方案 | 第43-44页 |
5.3 研究内容 | 第44页 |
6.统计方法 | 第44页 |
7.入组病例基线分析及治疗前各项指标对比分析 | 第44-49页 |
7.1 入组病例性别及年龄分析 | 第44-45页 |
7.2 入组病例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吸烟情况比较分析 | 第45页 |
7.3 入组病例血瘀质转化分数比较分析 | 第45-46页 |
7.4 入组病例主要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析 | 第46页 |
7.5 入组病例的面色、唇色、舌色以及脉象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7.6 入组病例相关指标比较分析 | 第47-48页 |
7.7 入组病例颈动脉斑块大小以及颈动脉指标比较分析 | 第48-49页 |
8.研究结果 | 第49-55页 |
8.1 中医血瘀体质症状疗效评价 | 第49-51页 |
8.2 治疗前后两组间颈动脉斑块的疗效比较 | 第51-53页 |
8.3 治疗前后两组相关指标疗效比较 | 第53-54页 |
8.4 干预前后两组间中医面色、唇色、舌色以及脉象比较分析 | 第54-55页 |
8.5 干预前后两组间血瘀质转化分数比较分析 | 第55页 |
9.讨论 | 第55-60页 |
9.1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55-58页 |
9.2 扶正化瘀膏方的组方分析与临床应用 | 第58-60页 |
10.结论 | 第60页 |
11.问题及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膏方调治血瘀体质及相关疾病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64-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