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表 | 第7-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4-18页 |
1.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1.1 样本量计算 | 第14页 |
1.2 病例来源 | 第14页 |
1.3 诊断标准 | 第14页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4页 |
1.3.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肾虚血瘀型 | 第14页 |
1.4 纳入标准 | 第14-15页 |
1.5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1.6 中止、剔除标准 | 第15页 |
2.试剂、仪器及用药 | 第15-16页 |
2.1 试剂 | 第15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15-16页 |
2.3 试验药物 | 第16页 |
3.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3.1 设计方法 | 第16页 |
3.2 分组方法 | 第16页 |
3.3 治疗方案 | 第16页 |
3.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16-17页 |
3.4.1 临床症候指标 | 第16页 |
3.4.2 血清性激素6项 | 第16-17页 |
3.4.3 其他水平指标 | 第17页 |
3.4.4 卵巢超声影像学指标 | 第17页 |
3.5 不良反应及处理 | 第17页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18页 |
3.7 数据录入及统计方法 | 第18页 |
实验结果 | 第18-28页 |
1.治疗前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 第18-19页 |
1.1 患者年龄的比较 | 第18页 |
1.2 患者病程的比较 | 第18-19页 |
2.临床疗效 | 第19-21页 |
2.1 月经症状疗效的比较 | 第19-20页 |
2.2 中医证候疗效 | 第20-21页 |
3.生殖内分泌激素的比较 | 第21-24页 |
3.1 治疗前后FSH水平比较 | 第21页 |
3.2 治疗前后LH水平比较 | 第21页 |
3.3 治疗前后FSH/LH水平比较 | 第21-22页 |
3.4 治疗前后E2水平比较 | 第22页 |
3.5 治疗前后PRL水平比较 | 第22-23页 |
3.6 治疗前后P水平比较 | 第23页 |
3.7 治疗前后T水平比较 | 第23-24页 |
4.治疗前后AMH、TGF-β、Th17、Treg水平比较 | 第24-26页 |
4.1 治疗前后AMH水平比较 | 第24页 |
4.2 治疗前后TGF-β的比较 | 第24-25页 |
4.3 治疗前后Th17的比较 | 第25页 |
4.4 治疗前后Treg的比较 | 第25-26页 |
4.5 治疗前后Th17/Treg的比较 | 第26页 |
5.子宫卵巢超声影像学指标比较 | 第26-27页 |
5.1 治疗前后卵巢基质PSV比较 | 第26-27页 |
5.2 治疗前后卵巢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比较 | 第27页 |
6.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 第27-28页 |
讨论 | 第28-40页 |
1.研究背景 | 第28-36页 |
1.1 历代医家对月经的认识 | 第28页 |
1.2 祖国医学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认识 | 第28-32页 |
1.2.1 祖国医学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 | 第29-30页 |
1.2.2 传统汤剂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 | 第30-31页 |
1.2.3 传统膏方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 | 第31-32页 |
1.2.4 针灸在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 | 第32页 |
1.3 现代医学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认识 | 第32-36页 |
1.3.1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发病病因 | 第32-34页 |
1.3.2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与H-P-O轴 | 第34页 |
1.3.3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与T细胞亚群、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 | 第34-35页 |
1.3.4 现代医学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治疗 | 第35-36页 |
2.朱氏妇科调经方浅析 | 第36-38页 |
3.朱氏调经方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3.1 月经症状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 | 第38-39页 |
3.2 对H-P-O轴的影响 | 第39页 |
3.3 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 | 第39页 |
3.4 对超声影像学的影响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问题及展望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研究进展及中医治疗 | 第47-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附录二 病例观察表 | 第5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