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前言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密井网、中高含水油田储层压裂存在问题 | 第13-21页 |
| ·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特点 | 第13-16页 |
| ·储层低渗,压裂后初期产量高,压力急剧下降,递减快 | 第13页 |
| ·存在着天然裂缝,且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油井很快水淹 | 第13-14页 |
| ·进入中高含水阶段,含水上升快、递减快,稳油控水难度加大 | 第14-15页 |
| ·油水分布规律进一步复杂,压裂措施应用针对性难度加大 | 第15-16页 |
| ·密井网、中高含水阶段重复压裂存在问题 | 第16-19页 |
| ·油井经过多次压裂改造,导致重复压裂效果变差 | 第17-18页 |
| ·压裂的时机没有有效确定 | 第18页 |
| ·压裂规模不够,未有效动用新的储量 | 第18页 |
| ·压后的储层及裂缝面的污染,影响压后效果 | 第18-19页 |
| ·提高重复压裂效果的技术途径 | 第19-21页 |
| ·目前国内外在重复压裂研究领域获得的主要认识 | 第19页 |
| ·重复压裂作用机理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人工裂缝转向条件确定 | 第21-47页 |
| ·现今总应力场力学模型 | 第21-30页 |
| ·平衡方程 | 第21-22页 |
| ·原地应力引起的有效应力 | 第22页 |
| ·人工裂缝引起的诱导应力 | 第22-24页 |
| ·流体流动引起的诱导应力 | 第24-25页 |
| ·初次人工裂缝储层总应力场分布 | 第25页 |
| ·民井+31-22 周围总地应力场计算 | 第25-29页 |
| ·应力场叠加后的总应力场求解 | 第29-30页 |
| ·裂缝起裂的力学准则 | 第30-31页 |
| ·裂缝的力学特征 | 第30-31页 |
| ·复合型裂缝的破裂 | 第31页 |
| ·重复压裂裂缝起裂的力学准则 | 第31页 |
| ·重复压裂井新裂缝启裂判别方法研究 | 第31-36页 |
| ·重复压力造新缝的力学条件 | 第31-34页 |
| ·重复压裂产生新缝力学分析 | 第34-36页 |
| ·重复压裂启裂角的确定 | 第36-38页 |
| ·重复压裂新裂缝的延伸轨迹研究 | 第38-45页 |
| ·重复压裂裂缝周围的应力分析 | 第39页 |
| ·应力边界条件 | 第39-40页 |
| ·边界应力影响系数的计算 | 第40-42页 |
| ·求解应力的流程图 | 第42页 |
| ·重复压裂裂缝扩展分析 | 第42-44页 |
| ·转向新裂缝延伸数值模拟 | 第44-45页 |
| ·实例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 第三章 重复压裂裂缝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58页 |
| ·应力差对裂缝转向的影响 | 第47-51页 |
| ·井眼压力对应力转向的影响研究 | 第51-55页 |
| ·裂缝宽度对重复压裂裂缝影响分析 | 第55-56页 |
| ·裂缝长度对重复压裂裂缝影响分析 | 第56页 |
| ·储层渗透率对重复压裂裂缝影响研究 | 第56-57页 |
| ·弹性模量对裂缝转向的影响 | 第57-58页 |
| 第四章 实现裂缝转向的配套工艺技术 | 第58-63页 |
| ·配套暂堵工艺的研究 | 第58-60页 |
| ·暂堵剂性能 | 第58-59页 |
| ·暂堵剂加入时机确定 | 第59页 |
| ·加入量的确定 | 第59-60页 |
| ·现场检测及判断 | 第60-63页 |
| ·压裂现场施工形态识别 | 第60-61页 |
| ·地面测斜仪裂缝方位测试技术 | 第61-62页 |
| ·电位法裂缝方位测试技术 | 第62-63页 |
| 第五章 应用效果分析 | 第63-67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详细摘要 | 第73-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