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7页 |
1. 导论 | 第17-34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20页 |
·选题的目的 | 第17-19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9-20页 |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20-30页 |
·产业生态学研究 | 第20-24页 |
·资源产业化模式研究 | 第24-28页 |
·研究述评 | 第28-30页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30-32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30-31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31-32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32-3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2-33页 |
·创新之处 | 第33-34页 |
2. 中西部欠发达区域特色资源产业化生态模式的选择 | 第34-59页 |
·欠发达区域特色资源条件 | 第34-44页 |
·欠发达地区的界定 | 第34-36页 |
·特色资源及其种类划分 | 第36-41页 |
·欠发达区域特色资源分布特点 | 第41-44页 |
·特色资源产业化对欠发达地区的价值作用 | 第44-47页 |
·特色资源产业化的含义 | 第44-45页 |
·特色资源产业化的价值 | 第45-47页 |
·特色资源产业化生态模式选择 | 第47-57页 |
·非生态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8-49页 |
·生态模式优势及选择 | 第49-54页 |
·非生态模式典型案例 | 第54-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3. 中西部欠发达区域特色资源产业化生态模式框架构建 | 第59-84页 |
·生态模式的设计原则 | 第59-62页 |
·经济发展原则 | 第59-60页 |
·生态安全原则 | 第60-61页 |
·区域公平原则 | 第61-62页 |
·生态模式构建内容 | 第62-66页 |
·生态模式构建要素条件 | 第62-64页 |
·生态模式结构 | 第64-65页 |
·生态模式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 第65-66页 |
·生态模式构建要素分析 | 第66-69页 |
·特色资源选择 | 第66-68页 |
·产业化项目选择 | 第68页 |
·生态成本支付方式 | 第68-69页 |
·生态模式运行过程分析 | 第69-82页 |
·生态模式运行的条件设置 | 第69-75页 |
·生态模式运行机制的建立 | 第75-80页 |
·生态模式运行网络的形成 | 第80-82页 |
·本章小节 | 第82-84页 |
4. 生态模式运行的关键:生态成本支付 | 第84-111页 |
·排污权的界定依据 | 第84-93页 |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测度方法 | 第84-86页 |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测度过程 | 第86-91页 |
·排污权界定依据分析 | 第91-93页 |
·排污权的测度 | 第93-102页 |
·排污权的界定 | 第93-96页 |
·排污权测度模型 | 第96页 |
·排污权测度过程 | 第96-102页 |
·排污权的分配和交易 | 第102-109页 |
·排污权的分配 | 第102-104页 |
·区域内项目企业分配 | 第104-106页 |
·排污权的交易 | 第106-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5. 生态模式实例分析:以青海省为例 | 第111-126页 |
·青海省生态盈余测度 | 第111-116页 |
·青海省概况 | 第111-113页 |
·生态足迹计算 | 第113-115页 |
·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115页 |
·生态盈余计算 | 第115-116页 |
·生态成本支付条件 | 第116-120页 |
·排污权的测度 | 第116-117页 |
·排污权的分配 | 第117-119页 |
·减排梯度势差的建立 | 第119-120页 |
·产业化生态模式构筑与运行 | 第120-124页 |
·产业化生态模式的构筑 | 第120-121页 |
·产业化生态模式的运行 | 第121-122页 |
·产业生态园区发展 | 第122-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6. 生态模式运行的对策建议 | 第126-137页 |
·模式运行的现实制约因素 | 第126-128页 |
·区域条件制约 | 第126页 |
·市场条件制约 | 第126-127页 |
·制度条件制约 | 第127-128页 |
·模式运行的有效实施条件 | 第128-132页 |
·制度条件 | 第128-129页 |
·组织条件 | 第129-130页 |
·市场条件 | 第130-132页 |
·模式运行的对策建议 | 第132-136页 |
·成立国家排污权交易领导小组和各级代理机构 | 第132页 |
·加快立法步伐,提供法律保障 | 第132-133页 |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建立减排梯度势差 | 第133-134页 |
·通过排污权交易,建立国内清洁发展合作机制 | 第134-135页 |
·强化监管监测手段,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 第135-136页 |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7.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37-144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7-140页 |
·存在的局限 | 第140-143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53-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