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临床资料 | 第12-14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1.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 第12-14页 |
1.2.1 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1.2.2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1.2.3 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1.2.4 终止标准 | 第14页 |
2.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2.1 分组方法 | 第14页 |
2.2 治疗方案 | 第14-15页 |
2.2.1 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 | 第14页 |
2.2.2 醒神解郁方组的治疗方案 | 第14-15页 |
2.2.3 舒肝解郁胶囊组治疗方案 | 第15页 |
2.3 疗效观察指标 | 第15-16页 |
2.3.1 安全性观察指标 | 第15页 |
2.3.2 主要观察指标 | 第15-16页 |
2.3.3 次要观察指标 | 第16页 |
2.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第16-17页 |
2.5 安全性观察 | 第17页 |
2.6 统计方法 | 第17页 |
3.研究结果 | 第17-31页 |
3.1 基本资料 | 第17-18页 |
3.1.1 病例收集情况 | 第17页 |
3.1.2 患者基线比较 | 第17-18页 |
3.2 疗效比较 | 第18-31页 |
3.2.1 主要疗效指标治疗前后结果的比较 | 第18-28页 |
3.2.2 次要疗效指标治疗前后结果的比较 | 第28-29页 |
3.2.3 病例脱落分析 | 第29-30页 |
3.2.4 安全性评价 | 第30-31页 |
4.分析和讨论 | 第31-47页 |
4.1 西医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 第31-36页 |
4.1.1 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 | 第31-33页 |
4.1.2 卒中后抑郁发病的相关因素 | 第33-34页 |
4.1.3 卒中后抑郁的治疗 | 第34-36页 |
4.2 中医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 第36-41页 |
4.2.1 对于病名的认识 | 第36页 |
4.2.2 对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6-37页 |
4.2.3 对于中医治疗的认识 | 第37-41页 |
4.3 醒神解郁方组方分析 | 第41-42页 |
4.3.1 方药组成 | 第41页 |
4.3.2 药物功效分析及药理学作用 | 第41-42页 |
4.4 选用醒神解郁方干预的前期基础及理论依据 | 第42-43页 |
4.5 对照组药物舒肝解郁胶囊的选择依据 | 第43页 |
4.6 观察指标 | 第43-45页 |
4.6.1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 | 第43-44页 |
4.6.2 患者健康问卷-9项(PHQ-9) | 第44页 |
4.6.3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 第44页 |
4.6.4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 第44页 |
4.6.5 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ADL) | 第44-45页 |
4.7 疗效评定 | 第45-47页 |
4.7.1 HAMD-17疗效评定 | 第45页 |
4.7.2 PHQ-9疗效评定 | 第45页 |
4.7.3 NIHSS评分疗效评定 | 第45-46页 |
4.7.4 ADL疗效评定 | 第46页 |
4.7.5 中医证候积分评定 | 第46-47页 |
4.8 讨论 | 第47页 |
5.研究结论 | 第47页 |
6.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附录 | 第56-68页 |
一、综述(发表的文章) 关于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 第56-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二、本研究相关多种附表 | 第63-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