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缩略词表 | 第7-8页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临床资料 | 第13-15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4-15页 |
2.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1 分组方法 | 第15页 |
2.2 治疗方法 | 第15-16页 |
2.3 观察指标 | 第16页 |
2.4 疗效标准 | 第16-17页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7页 |
3.结果 | 第17-31页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第17-19页 |
3.2 主要疗效指标比较 | 第19-20页 |
3.3 次要疗效指标的比较 | 第20-21页 |
3.4 睡眠与焦虑、抑郁评分相关性分析 | 第21-22页 |
3.5 中医证候评分的比较 | 第22-30页 |
3.6 综合疗效的比较 | 第30页 |
3.7 脱落病例分析 | 第30-31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31-51页 |
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 第31-36页 |
1.1 失眠的发病机制 | 第31-32页 |
1.2 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 | 第32-36页 |
2 祖国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 第36-40页 |
2.1 失眠的中医病因 | 第36页 |
2.2 失眠的中医病机 | 第36-37页 |
2.3 辨证论治 | 第37-38页 |
2.4 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 | 第38-40页 |
2.5 导师对老年慢性失眠的认识 | 第40页 |
3 补肾活血汤组方分析 | 第40-43页 |
3.1 补肾活血汤组方及方解 | 第40-41页 |
3.2 组成药物功效与现代药理的分析 | 第41-42页 |
3.3 组方配伍分析 | 第42-43页 |
4 对照组药物选择的依据 | 第43页 |
5 失眠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 | 第43-44页 |
5.1 中医失眠与抑郁、焦虑相关性的认识 | 第43-44页 |
5.2 失眠与抑郁、焦虑相关性的研究 | 第44页 |
6 量表选择 | 第44-45页 |
6.1 PSQI量表的选择 | 第44页 |
6.2 SPIEGEL量表 | 第44-45页 |
6.3 HAMA量表 | 第45页 |
6.4 HAMD量表 | 第45页 |
7 疗效分析与讨论 | 第45-49页 |
7.1 治疗前基线资料分析 | 第45页 |
7.2 疗效分析 | 第45-47页 |
7.3 失眠与焦虑、抑郁相关性的分析 | 第47-48页 |
7.4 脱落病例的分析 | 第48页 |
7.5 安全性分析 | 第48页 |
7.6 讨论 | 第48-49页 |
8 结论 | 第49页 |
9 局限性与展望 | 第49-50页 |
9.1 研究设计的局限性 | 第49页 |
9.2 展望 | 第49-50页 |
10 结语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附录 | 第57-72页 |
附录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PSQI)表 | 第57-59页 |
附录2 :SPIEGEL自评量表 | 第59-60页 |
附录3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 | 第60-62页 |
附录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第62-63页 |
附录5 :中医证候量表 | 第63-64页 |
附录6 :文献综述(已发表的文章) 失眠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第64-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7 :发表论文摘要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