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选题背景 | 第14页 |
·选题依据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实践意义 | 第16页 |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文献分析、理论研究与案例地实证分析相结合 | 第16页 |
·多学科切入 | 第16-17页 |
·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 第17页 |
·问卷访谈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 | 第17页 |
·归纳和演绎法 | 第17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第二章 沙漠旅游研究进展及景区开发现状 | 第20-33页 |
·沙漠旅游研究进展 | 第20-29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国内外沙漠旅游研究的特点对比 | 第28-29页 |
·沙漠旅游景区开发现状 | 第29-33页 |
·国外沙漠旅游景区开发情况 | 第29-30页 |
·我国沙漠旅游区开发的特点及导向 | 第30-33页 |
第三章 沙漠旅游客体系统开发条件与类型 | 第33-58页 |
·典型景区概况 | 第33-35页 |
·巴丹吉林沙漠景区 | 第33-35页 |
·沙坡头景区 | 第35页 |
·景区开发历程 | 第35-39页 |
·巴丹吉林沙漠景区开发历程及主要景点 | 第35-37页 |
·沙坡头景区开发历程 | 第37-39页 |
·景区开发影响因子分析 | 第39-47页 |
·巴丹吉林沙漠开发因子 | 第39-45页 |
·沙坡头景区开发因子 | 第45-47页 |
·景区开发的SWOT分析 | 第47-52页 |
·巴丹吉林沙漠景区开发的SWOT分析 | 第47-49页 |
·沙坡头景区开发的SWOT分析 | 第49-51页 |
·SWOT对比分析 | 第51-52页 |
·开发类型对比分析 | 第52-53页 |
·景区发展趋势及目标 | 第53-54页 |
·景区基本特征、开发内容和特色比较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基于旅游容量的客体系统发展规模案例分析 | 第58-68页 |
·旅游环境容量理论 | 第58-60页 |
·典型景区旅游容量分析 | 第60-66页 |
·分流措施的探讨 | 第66-68页 |
第五章 沙漠旅游主体系统案例研究 | 第68-80页 |
·调查施测过程及基本统计信息分析 | 第68-79页 |
·旅游市场构成分析 | 第69-75页 |
·巴月吉林沙漠景区游客空间距离衰减分析 | 第75-76页 |
·旅游动机分析 | 第76-77页 |
·旅游决策分析 | 第77-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主客关系:基于感知价值的典型景区竞争优势研究 | 第80-100页 |
·景区竞争优势与感知价值的关系 | 第80页 |
·游客感知价值理论及问卷编制 | 第80-88页 |
·感知价值理论及其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 | 第80-81页 |
·感知价值(感知利益、感知成本、满意度和行为意向)量表开发 | 第81-82页 |
·感知价值问卷内容构成 | 第82-83页 |
·调查过程 | 第83-85页 |
·感知价值分问卷统计分析 | 第85-88页 |
·基于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建议 | 第88-90页 |
·基于感知价值测量的景区竞争优势对比研究 | 第90-92页 |
·竞争特点分析 | 第90-92页 |
·研究的启示意义 | 第92页 |
·开发理念和建议 | 第92-100页 |
·开发理念 | 第92-94页 |
·未来开发建议 | 第94-10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结论 | 第100-101页 |
·创新点 | 第101-102页 |
·主要不足 | 第102页 |
·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附录一 本次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 | 第109-113页 |
附录二 调研现场照片资料 | 第113-11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