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6页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长沙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内在需求 | 第8-9页 |
·工业用地的特殊性 | 第9页 |
·工业用地强度指标在工业用地开发管理中的作用不足 | 第9-10页 |
·国家相关法规的新要求 | 第10页 |
·国内外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 第10-22页 |
·土地集约利用基础理论研究 | 第10-12页 |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研究 | 第13-14页 |
·国内外工业用地开发强度控制相关研究 | 第14-22页 |
·简要评述 | 第22页 |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22-24页 |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4页 |
·长沙市工业用地 | 第24页 |
·工业用地开发强度指标 | 第24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4-26页 |
·篇章结构 | 第24-25页 |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第二章 长沙市区域概况及工业用地情况 | 第26-37页 |
·长沙市自然地理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6-28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6页 |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6-28页 |
·长沙市工业用地布局及发展概况 | 第28-30页 |
·工业用地发展总体状况 | 第28-29页 |
·长沙市控规中规划工业用地面积 | 第29页 |
·长沙市工业园区用地情况 | 第29-30页 |
·简要评述 | 第30页 |
·相关片区工业用地指标调研情况 | 第30-37页 |
·长沙市工业用地现状调查 | 第30-33页 |
·简要评析 | 第33-37页 |
第三章 长沙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37-51页 |
·工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38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权重的确定 | 第38-42页 |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8-39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9-40页 |
·确定权重和标准值 | 第40-42页 |
·评价的模型和评价内容 | 第42-48页 |
·评价模型 | 第42-43页 |
·评价内容及行业划分 | 第43页 |
·长沙市主要工业行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43-48页 |
·小结 | 第48-51页 |
第四章 长沙市工业用地指标体系研究 | 第51-65页 |
·建立《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试行)》的背景 | 第51-53页 |
·工业企业用地苦乐不均 | 第51-52页 |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土地产出率低 | 第52页 |
·工业企业用地配置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益差 | 第52-53页 |
·国家出台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方案特点分析 | 第53-55页 |
·分区域制定工业企业用地标准 | 第53页 |
·根据产业特点制定不同的标准 | 第53页 |
·《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的指标体系 | 第53-55页 |
·控制指标编制的的原则和方法 | 第55-58页 |
·控制指标编制的基本原则 | 第55-56页 |
·控制指标编制方法 | 第56-57页 |
·控制指标取值方法 | 第57-58页 |
·长沙市工业用地控制指标体系 | 第58-63页 |
·区域划分 | 第58-60页 |
·行业划分 | 第60-62页 |
·长沙市工业用地控制指标 | 第62页 |
·国土规划指标拟合表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长沙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对策 | 第65-74页 |
·规划技术的优化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 第65-68页 |
·制定合理的规划控制指标及控制方式 | 第65-67页 |
·开发区工业用地开发强度规划控制成果的表达 | 第67-68页 |
·连续反馈机制与用地后评估制度 | 第68页 |
·规划实施管理的完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 | 第68-71页 |
·统一规划 严格管理 | 第68-69页 |
·严格监管土地实际利用 | 第69页 |
·分期建设的管理 | 第69页 |
·提高供地门槛,建立激励机制 | 第69-70页 |
·外部监督的引入,完善规划管理体系的监督机制 | 第70-71页 |
·配套制度政策的建立促进开发强度指标执行度提高 | 第71-74页 |
·改进制度安排与政策导向促进规划实施 | 第71页 |
·培植合理的产业结构 | 第71-72页 |
·控制土地供应总量,转变供地方式 | 第72-73页 |
·改善区内投资环境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74页 |
·研究的创新点和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