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 ·引言 | 第7页 |
| ·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7-9页 |
| ·研究差错控制技术的意义 | 第9-11页 |
| ·通信系统 | 第9-10页 |
| ·传输差错控制技术的意义 | 第10-11页 |
| ·论文内容及结构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H.264/AVC 的主要编码技术 | 第13-33页 |
| ·H.264/AVC 的发展过程 | 第13-14页 |
| ·H.264/AVC 标准的总体架构 | 第14-17页 |
| ·H.264/AVC 编解码框架 | 第14-15页 |
| ·H.264/AVC 档次和级别 | 第15-17页 |
| ·码流结构 | 第17页 |
| ·H.264/AVC 关键技术分析 | 第17-29页 |
| ·分层结构 | 第17-18页 |
| ·帧内编码 | 第18-21页 |
| ·帧间预测编码 | 第21-25页 |
| ·整数变换与量化 | 第25-26页 |
| ·熵编码 | 第26-28页 |
| ·率失真优化算法 | 第28-29页 |
| ·采用多种差错控制与错误隐藏技术 | 第29页 |
| ·H.264/AVC 性能分析 | 第29-31页 |
| ·流媒体应用中的实验结果和性能分析 | 第29-30页 |
| ·视频会议应用中的实验结果和性能分析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差错控制技术 | 第33-45页 |
| ·前向差错控制 | 第33-38页 |
| ·不平等差错保护的分层编码 | 第34-35页 |
| ·多描述编码 | 第35-36页 |
|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 第36-37页 |
| ·鲁棒的熵编码 | 第37页 |
| ·传输级差错控制 | 第37-38页 |
| ·后向错误隐藏技术 | 第38-42页 |
| ·基于空域的错误隐藏 | 第38-40页 |
| ·时域错误隐藏 | 第40-41页 |
| ·频域错误隐藏 | 第41-42页 |
| ·交互式差错控制 | 第42-44页 |
| ·基于反馈信息的无等待重传 | 第42-43页 |
| ·基于反馈信息的参考帧(RPS)的选择 | 第43页 |
| ·基于反馈信息的错误跟踪 | 第43-44页 |
| ·基于信道状况的编码参数自适应调整 | 第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H.264/AVC 采用的差错控制技术 | 第45-59页 |
| ·H.264/AVC 采用的旧标准中的抗误码技术 | 第45-47页 |
| ·图像分割 | 第45-46页 |
| ·自适应帧场编码 | 第46-47页 |
| ·经过改进应用在H.264/AVC 中的抗误码技术 | 第47-49页 |
| ·数据分割 | 第48-49页 |
| ·帧内编码 | 第49页 |
| ·基于H.264/AVC 的全新的视频压缩抗误码技术 | 第49-53页 |
| ·参数集 | 第50-51页 |
| ·灵活的宏块排序(FMO) | 第51页 |
| ·全新的SP、SI帧技术 | 第51-53页 |
| ·冗余片 | 第53页 |
| ·基于内容的自适应帧间错误隐藏算法 | 第53-58页 |
| ·边缘检测 | 第55-56页 |
| ·分块模式估计 | 第56-57页 |
| ·实验结果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59-61页 |
|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59页 |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硕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