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路面平整度重要性 | 第12-15页 |
·路面平整度定义 | 第12-13页 |
·路面平整度意义 | 第13-15页 |
·沥青路面平整度指标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汽车平顺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路面模型和平整度评价指标 | 第23-35页 |
·路面模型 | 第23-32页 |
·白噪声激励模拟 | 第23-24页 |
·离散时间随机序列生成法 | 第24-25页 |
·基于傅立叶逆变换仿真模拟 | 第25-26页 |
·随机正弦波叠加模拟 | 第26-27页 |
·时域建模方法的分析 | 第27-28页 |
·随机路面的实现 | 第28-30页 |
·随机路面验证 | 第30-32页 |
·平整度评价指标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车辆模型与振动方程 | 第35-41页 |
·车辆振动模型选择 | 第35-38页 |
·车辆振动的起因 | 第35页 |
·模型的简化前提 | 第35-36页 |
·车辆的振动模型 | 第36-38页 |
·三自由度车辆模型与振动方程 | 第38页 |
·车辆模型 | 第38页 |
·振动方程的建立 | 第38页 |
·五自由度车辆模型与振动方程 | 第38-40页 |
·车辆模型 | 第38-39页 |
·振动方程的建立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人—车—路相互作用分析方法 | 第41-57页 |
·人—车—路相互作用分析方法评价与选择 | 第41-45页 |
·Willson-θ法 | 第41-42页 |
·Newmark-β法 | 第42-43页 |
·传递矩阵法 | 第43-45页 |
·基于三自由度车辆模型的人—车—路相互作用分析 | 第45-46页 |
·基于五自由度车辆模型的人—车—路相互作用分析 | 第46-50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6页 |
·三自由度模型影响因素 | 第50-52页 |
·五自由度模型影响因素 | 第52-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基于人—车—路相互作用的沥青路面评价指标和其它指标对比 | 第57-66页 |
·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与国际平整度指数的对比 | 第57-60页 |
·国际平整度指数 | 第57-58页 |
·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与IRI的对比 | 第58-60页 |
·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与功率谱密度PSD的对比 | 第60-62页 |
·功率谱密度 | 第60-62页 |
·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与PSD的对比 | 第62页 |
·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与标准差的对比 | 第62-65页 |
·标准差 | 第62-63页 |
·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与σ的对比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基于人—车—路相互作用的沥青路面平整度评价方法 | 第66-69页 |
·沥青路面平整度评价方法研究 | 第66-67页 |
·沥青路面平整度评价方法算例 | 第67-68页 |
·三自由度车辆模型的路面平整度 | 第67页 |
·五自由度车辆模型的路面平整度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展望 | 第70-71页 |
附录1 模拟路面纵断面高程值 | 第71-75页 |
附录2 模型状态变量的系数值 | 第75-77页 |
附录3 车辆模型各点加速度值 | 第77-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