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手机出版传播特征引发的著作权思考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2页
 一、论文的研究意义第9-10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1-12页
第一章 手机出版的缘起及其传播特性第12-30页
 第一节 手机跻身于出版业第12-14页
   ·手机出版的兴起第12-13页
   ·手机出版的界定第13-14页
 第二节 手机出版的文化属性第14-18页
   ·文化的流动性第15页
   ·文化的多元性第15-16页
   ·文化的渗透性第16页
   ·文化的普及性第16-17页
   ·文化的人文性第17-18页
   ·文化的私密性第18页
 第三节 手机出版的传播结构之特征第18-21页
   ·传播的同步性第18-19页
   ·传播的交互性第19页
   ·传播的贴身性第19-20页
   ·传播的大众性第20页
   ·传播的分众性第20-21页
   ·传播的离散性第21页
 第四节 手机出版的传播模式之建构第21-30页
   ·手机出版传播者:多元化第22-24页
   ·手机出版内容:小众化第24-25页
   ·手机出版渠道:多重性第25-27页
   ·手机出版受众:自主性第27-28页
   ·手机出版效果:高效性第28-30页
第二章 手机出版著作权的基本问题第30-36页
 第一节 手机出版著作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第30-33页
   ·手机出版著作权的主体第30-31页
   ·手机出版著作权的客体第31-32页
   ·手机出版著作权的内容第32-33页
 第二节 手机出版著作权的特征表现第33-36页
   ·作品类型的集成化第33-34页
   ·著作权归属的模糊性第34页
   ·著作权标准的"老龄化"第34-35页
   ·著作权人的“无国界性”第35页
   ·著作权人权利的"边缘化"第35-36页
第三章 手机出版著作权的侵权浅析第36-46页
 第一节 手机出版中著作权的侵权主体的多元化第36-37页
   ·侵权主体的海量性第36页
   ·侵权主体的隐蔽性第36-37页
   ·侵权主体的集体性第37页
 第二节 手机出版中著作权的侵权客体的丰富化第37-40页
   ·手机读物第38页
   ·手机游戏第38-39页
   ·无线音乐第39页
   ·手机电视第39-40页
   ·技术平台第40页
 第三节 手机出版中著作权的侵权内容的复杂化第40-42页
   ·手机出版复制权的随意性第41页
   ·手机出版发行权的无限性第41-42页
 第四节 手机出版中著作权的侵权特征的广泛化第42-46页
   ·侵权目的的非营利性第42-43页
   ·侵权证据的隐匿性第43页
   ·司法管辖的不确定性第43-44页
   ·法定赔偿标准的低操作性第44页
   ·侵权对象的无形性第44页
   ·侵权、维权的不对等性第44-46页
第四章 跨入绿色手机出版时代的必行途径第46-59页
 第一节 手机出版中著作权之合理使用的完善第46-49页
   ·合理使用的界定第46-47页
   ·手机出版中的合理使用第47-49页
 第二节 手机出版中著作权之集体管理的必要第49-51页
   ·著作权集体管理第49-50页
   ·手机出版集体管理的必要性第50-51页
 第三节 手机出版中著作权之传播技术的保障第51-53页
   ·加强技术保障的必要性第52页
   ·如何加强技术保障第52-53页
 第四节 他律:政府的法律与法规建设第53-56页
   ·明确破坏技术保护措施行为的违法性第54页
   ·明确服务提供商应承担的相关义务第54-55页
   ·建立手机出版著作权的补偿金制度第55页
   ·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实行手机实名制第55-56页
 第五节 自律:内容提供商的责任意识第56-59页
   ·严格进行内容甄别第56-57页
   ·积极参与集体管理第57页
   ·培养专业化出版队伍第57-58页
   ·提供创新性出版内容第58-59页
结语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2页
后记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下一篇:我国实用新型法律保护制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