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8页 |
| ·星载计算机系统的发展 | 第11-14页 |
| ·计算机系统的可信性 | 第14-15页 |
| ·星载计算机系统工作环境 | 第15-17页 |
| ·星载计算机系统的特征 | 第17-18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课题研究成果和本文组织结构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高可靠性技术概述 | 第20-33页 |
| ·可信性 | 第20-21页 |
| ·可靠性与可靠度(reliability) | 第20页 |
| ·可用性与可用度(availability) | 第20页 |
| ·保能性与保能度(performability) | 第20-21页 |
| ·可维护性与可维护度(maintainability) | 第21页 |
| ·安全性与安全度(tability) | 第21页 |
| ·故障、失效、错误 | 第21-23页 |
| ·概念 | 第21-22页 |
| ·故障的特性(reliability) | 第22-23页 |
| ·防止失效的基本技术 | 第23页 |
| ·容错技术概述 | 第23-30页 |
| ·硬件冗余 | 第24-26页 |
| ·软件冗余 | 第26-29页 |
| ·信息冗余 | 第29页 |
| ·时间冗余 | 第29-30页 |
| ·实时系统的可靠性 | 第30-33页 |
| ·实时系统概念 | 第30-31页 |
| ·实时系统的可靠性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星载并行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 | 第33-39页 |
| ·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概述 | 第33-35页 |
| ·硬件逻辑体系结构 | 第35-38页 |
| ·节点结构 | 第37页 |
| ·容错模块 | 第37-38页 |
| ·操作系统的选择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系统容错策略设计实现 | 第39-53页 |
| ·软硬件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持 | 第39-40页 |
| ·Watchdog | 第39页 |
| ·rtems 的致命错误管理器 | 第39-40页 |
| ·容错结构分析 | 第40-42页 |
| ·容错策略 | 第42-53页 |
| ·节点失效处理 | 第42-46页 |
| ·I/O 失效处理 | 第46-48页 |
| ·软件重注入及其可靠性保障 | 第48-51页 |
| ·能源供应下降处理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系统可靠性比较与分析 | 第53-62页 |
| ·组合框图模型简介 | 第53-56页 |
| ·串联系统模型 | 第54页 |
| ·并联系统模型 | 第54-55页 |
| ·混联系统模型 | 第55页 |
| ·旁联(备用)系统模型 | 第55页 |
| ·表决系统模型 | 第55-56页 |
| ·基于组合模型框图的性能分析和比较 | 第56-60页 |
| ·某星载双CPU 并行计算冷备份容错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56-58页 |
| ·某并行容错星载计算机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58-59页 |
| ·本文设计的并行容错星载计算机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59-60页 |
| ·可靠性比较与结论 | 第60-62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2页 |
|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62-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