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社会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文献述评 | 第15页 |
·论文基本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社会环境影响后评价 | 第17-24页 |
·高速公路社会环境影响后评价概念 | 第17-18页 |
·高速公路后评价 | 第17页 |
·社会环境 | 第17-18页 |
·高速公路社会环境影响后评价 | 第18页 |
·高速公路社会环境影响后评价概述 | 第18-23页 |
·高速公路社会环境影响后评价特点 | 第18-19页 |
·高速公路社会环境影响后评价范围 | 第19-20页 |
·高速公路社会环境影响后评价程序 | 第20-21页 |
·高速公路社会环境影响后评价基本方法 | 第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社会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 | 第24-33页 |
·高速公路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 第24-25页 |
·高速公路社会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 第25页 |
·高速公路社会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5-27页 |
·高速社会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第25-26页 |
·高速公路社会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 | 第26-27页 |
·高速公路社会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分析 | 第27-32页 |
·社会发展影响指标 | 第27-29页 |
·经济发展影响指标 | 第29-30页 |
·资源开发影响指标 | 第30页 |
·交通环境影响指标 | 第30-31页 |
·对外联系影响指标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社会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量化模型 | 第33-42页 |
·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 第33-35页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 | 第35-38页 |
·建立层次模型 | 第35-36页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36页 |
·层次单排序 | 第36-37页 |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第37页 |
·层次总排序 | 第37-38页 |
·评价指标无量纲化 | 第38-40页 |
·定量指标无量纲化 | 第38-39页 |
·定性指标无量纲化 | 第39-40页 |
·社会环境影响后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40-41页 |
·确定因素集与评价集 | 第40页 |
·隶属矩阵的确定 | 第40-41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42-56页 |
·潭邵高速公路建设概况 | 第42页 |
·环境影响报告书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回顾 | 第42-44页 |
·影响区社会环境概况 | 第42-43页 |
·环境影响报告书社会环境影响主要结论 | 第43-44页 |
·潭邵高速公路社会环境影响单指标评价 | 第44-50页 |
·社会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选择 | 第44-45页 |
·社会发展影响评价 | 第45-46页 |
·经济发展影响评价 | 第46-47页 |
·资源开发影响评价 | 第47-48页 |
·交通环境影响评价 | 第48-49页 |
·对外联系影响评价 | 第49-50页 |
·潭邵高速公路社会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 第50-55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0-53页 |
·隶属矩阵的确定 | 第53-54页 |
·综合评价结论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1-62页 |
附录 B 指标权重调查表 | 第62-64页 |
附录 C 社会调查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