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课题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1-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 2 多体动力学及 ADAMS、ANSYS软件介绍 | 第14-22页 |
| ·多体动力学概述 | 第14-16页 |
| ·ADAMS软件 | 第16-20页 |
| ·ADAMS软件概述 | 第16-18页 |
| ·ADAMS/CAR的建模方法 | 第18-20页 |
| ·ANSYS软件 | 第20-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3 多杆系悬架系统总体设计 | 第22-33页 |
| ·悬架结构形式设计 | 第22-24页 |
| ·前悬架和后悬架概论 | 第22-23页 |
| ·非独立悬架结构特点 | 第23页 |
| ·前、后悬架方案的选择 | 第23-24页 |
| ·悬架主要参数的确定 | 第24-26页 |
| ·前束值的确定 | 第24-25页 |
| ·前、后悬架静挠度 | 第25页 |
| ·悬架弹性特性 | 第25-26页 |
| ·悬架侧倾角刚度及其在前、后悬架的分配 | 第26页 |
| ·弹性元件的设计 | 第26-29页 |
| ·螺旋簧刚度的确定 | 第26-27页 |
| ·减振器的匹配 | 第27-29页 |
| ·悬架导向机构的设计 | 第29-32页 |
| ·设计要求 | 第29页 |
| ·导向机构的布置参数 | 第29-30页 |
| ·多连杆非独立悬架导向机构设计 | 第30-32页 |
| ·本章小节 | 第32-33页 |
| 4 多杆系悬架系统前悬架跳动分析 | 第33-47页 |
| ·前悬架的结构特点 | 第33-36页 |
| ·前悬双纵臂结构 | 第33-34页 |
| ·前悬结构运动学分析 | 第34-36页 |
| ·前悬架建模参数 | 第36页 |
| ·前悬架的动力学建模 | 第36-38页 |
| ·前悬架仿真分析 | 第38-46页 |
| ·前轮定位参数的变化特性 | 第39-40页 |
| ·悬架线刚度和侧倾角刚度的变化特性 | 第40-43页 |
| ·车轮跳动干涉产生的附加转向分析 | 第43-44页 |
| ·各主要构件受力分析 | 第44-46页 |
| ·悬架结构评估分析 | 第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5 多杆系悬架系统后悬架跳动分析 | 第47-56页 |
| ·后悬架的结构特点 | 第47-49页 |
| ·后悬架交叉纵臂结构 | 第47页 |
| ·后悬结构运动学分析 | 第47-49页 |
| ·后悬架建模参数 | 第49页 |
| ·后悬架的动力学建模 | 第49-51页 |
| ·后悬架仿真分析 | 第51-54页 |
| ·悬架线刚度和侧倾角刚度的变化特性 | 第51-53页 |
| ·各主要构件受力分析 | 第53-54页 |
| ·悬架结构评估分析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6. 整车动力学分析 | 第56-69页 |
| ·多连杆悬架系统前悬和后悬动力学模型 | 第56页 |
| ·转向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56-57页 |
| ·转向系统条件假设 | 第56页 |
| ·转向系统建模参数 | 第56-57页 |
| ·车架和车身动力学模型 | 第57-58页 |
| ·轮胎和路面模型 | 第58-59页 |
| ·轮胎模型 | 第58-59页 |
| ·路面模型 | 第59页 |
| ·制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59-60页 |
| ·整车动力学模型 | 第60页 |
| ·建模假设 | 第60页 |
| ·整车建模 | 第60页 |
| ·整车制动试验分析 | 第60-67页 |
| ·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 | 第60-61页 |
| ·弯道制动仿真分析 | 第61-63页 |
| ·直线制动仿真分析 | 第63-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7 多杆系运动干涉对悬架系统各零部件的设计影响分析 | 第69-80页 |
| ·主要受力构件的局部坐标 | 第69页 |
| ·主要受力构件的受力状态分析 | 第69-79页 |
| ·前悬架纵臂A点支架 | 第70-73页 |
| ·前悬架横臂D点支架 | 第73-75页 |
| ·后悬架横臂B点支架 | 第75-77页 |
| ·后悬架交叉臂与车身连接点A点支架 | 第77-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8 全文总结 | 第80-82页 |
| ·总结 | 第80页 |
| ·工作展望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附录 | 第86-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