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7-9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分析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的时效性 | 第11-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国外铁路客运站发展研究 | 第14-33页 |
| ·国外铁路客运站发展历程 | 第14-19页 |
| ·世界大战前国外铁路客运站发展简述 | 第14-16页 |
| ·世界大战后国外铁路技术及客运站的发展 | 第16-17页 |
| ·当前国际环境下的铁路客运站发展 | 第17-19页 |
| ·国外新型铁路客运站空间模式特点总结 | 第19-31页 |
| ·与其周边的城市空间联系紧密 | 第19-24页 |
| ·客运站自身空间模式的改变 | 第24-31页 |
| ·对技术的重视 | 第31-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我国铁路客运站空间模式发展历程及影响新型铁路客运站发展的因素 | 第33-57页 |
| ·我国第一代铁路客运站 | 第33-41页 |
| ·案例分析 | 第33-35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35-41页 |
| ·小结 | 第41页 |
| ·我国第二代铁路客运站 | 第41-47页 |
| ·“线上式”高架候车案例分析 | 第41-42页 |
| ·空间特点及存在问题 | 第42-46页 |
| ·开放候车空间的铁路客运站 | 第46-47页 |
| ·我国第三代铁路客运站 | 第47-54页 |
| ·实例分析 | 第48-49页 |
| ·特点分析 | 第49-54页 |
| ·小结 | 第54-57页 |
| 第四章 我国新型铁路客运站发展现状及设计特点 | 第57-100页 |
| ·我国新型铁路客运站发展概述 | 第57-58页 |
| ·我国已建及在建新型铁路客运站实例分析 | 第58-76页 |
| ·北京南站 | 第58-64页 |
| ·天津站(改造后) | 第64-68页 |
| ·北京北站 | 第68-72页 |
| ·上海虹桥铁路客运站 | 第72-76页 |
| ·我国新型铁路客运站空间模式特点 | 第76-99页 |
| ·空间形态的根本变化 | 第76-78页 |
| ·自身空间的设计特点 | 第78-89页 |
| ·新型铁路客运站与其它交通建筑设计的相互借鉴 | 第89-93页 |
| ·与环境心理学的关系 | 第93-99页 |
| ·小结 | 第99-100页 |
| 第五章 综合评价及展望 | 第100-107页 |
| ·我国新型铁路客运站综合评价 | 第100-105页 |
| ·新型铁路客运站发展趋势总结 | 第100-102页 |
| ·新型铁路客运站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102-105页 |
| ·对我国新型铁路客运站的展望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0-111页 |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