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旧街区以“街”为载体的更新方式研究--以峨眉山市西正街街区为例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7页 |
| ·研究的缘起和背景 | 第12-15页 |
| ·小城市传统街区更新思考的缘起 | 第12-13页 |
| ·我国小城市传统街区及其更新改造 | 第13-15页 |
| ·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的对象 | 第16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6-17页 |
| ·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 ·旧街区 | 第17-18页 |
| ·“街”与“道” | 第18页 |
| ·更新 | 第18-19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 ·国外旧城更新历程及其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 ·国内旧城更新历程及其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 ·国内外旧城更新的评价及启示 | 第23页 |
| ·论文结构与框架 | 第23-27页 |
| ·论文结构 | 第23-25页 |
| ·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 第2章 小城市旧街区街巷空间与居民行为分析 | 第27-53页 |
| ·小城市旧街区现状概述 | 第27-33页 |
| ·小城市现状 | 第27-28页 |
| ·小城市旧街区现状 | 第28-31页 |
| ·小城市旧街区空间特征 | 第31-33页 |
| ·“街”与“街区”的形成与发展 | 第33-41页 |
| ·“街”与“道” | 第33-36页 |
| ·中国传统街道格局 | 第36-38页 |
| ·街区的多元化发展 | 第38-41页 |
| ·旧街区土地利用研究 | 第41-45页 |
| ·街道空间结构 | 第41-43页 |
| ·街区尺度 | 第43-44页 |
| ·街区与城市路网的联系 | 第44-45页 |
| ·街巷空间与居民行为分析 | 第45-53页 |
| ·空间与行为 | 第45-47页 |
| ·街区居民的领域行为 | 第47-50页 |
| ·街区的空间感知 | 第50-53页 |
| 第3章 小城市旧街区以“街”为载体的更新 | 第53-79页 |
| ·“街”的“蛛网”状特性—结构性、适应性 | 第53-58页 |
| ·蛛网的生物性特点 | 第53-55页 |
| ·“街”与“蛛网”的相似性表述 | 第55-57页 |
| ·“街”更新的生物学联系 | 第57-58页 |
| ·旧街区更新中“街”的“载体”因素 | 第58-62页 |
| ·网络式格局 | 第59-61页 |
| ·领域性空间 | 第61-62页 |
| ·“街”的结构再生性更新 | 第62-73页 |
| ·旧街区范围的空间界定 | 第62-63页 |
| ·街道为主体的空间再生 | 第63-70页 |
| ·街道为联系的功能再生 | 第70-73页 |
| ·“街”的邻里联系性更新 | 第73-77页 |
| ·旧街区范围的领域限定 | 第73-74页 |
| ·居民自组织的“街坊细胞体” | 第74-75页 |
| ·“街坊”为组织的邻里复原 | 第75-77页 |
| ·以“街”为载体更新方式的结构 | 第77-79页 |
| 第4章 峨眉山市西正街街区更新研究 | 第79-100页 |
| ·西正街街区的特点分析 | 第79-81页 |
| ·更新街区范围的界定 | 第79页 |
| ·西正街街区特点 | 第79-81页 |
| ·实例街区空间界面和居民行为调查 | 第81-88页 |
| ·实例街区街道空间界面 | 第81-85页 |
| ·实例街区节点空间界面 | 第85-86页 |
| ·实例街区居民行为 | 第86-88页 |
| ·以“街”载体更新方式的实例运用 | 第88-98页 |
| ·交通环境的梳理 | 第88-89页 |
| ·街道的改造 | 第89-93页 |
| ·节点空间的塑造 | 第93-96页 |
| ·“街坊”的建立 | 第96-98页 |
| ·更新方式的实际适用性 | 第98-100页 |
| 第5章 结语 | 第100-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 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6-107页 |
| 图表索引 | 第107-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