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抗液化分析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地震液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砂土液化的研究机理和判断方法 | 第17-23页 |
·砂土液化概念 | 第17页 |
·地震液化机理研究 | 第17-18页 |
·地震液化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地震液化的判别方法 | 第19-23页 |
第3章 昆河线玉蒙段液化地基 | 第23-39页 |
·地理概况 | 第23-25页 |
·地理位置 | 第23页 |
·地形地貌 | 第23-24页 |
·水文 | 第24页 |
·地震 | 第24-25页 |
·地层岩性 | 第25页 |
·地质构造 | 第25-35页 |
·构造分区 | 第25页 |
·新构造运动 | 第25-27页 |
·断裂 | 第27-35页 |
·水文地质特征 | 第35-36页 |
·地表水 | 第36页 |
·孔隙水 | 第36页 |
·地基液化土的主要工程特性 | 第36-39页 |
第4章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与设计 | 第39-45页 |
·复合地基的概念及分类 | 第39页 |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概况 | 第39-40页 |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 | 第40-42页 |
·深层搅拌桩的成分及性质 | 第40-41页 |
·深层搅拌桩加固机理 | 第41-42页 |
·深层搅拌桩的设计方法 | 第42-45页 |
·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设计计算 | 第42-43页 |
·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 | 第43页 |
·搅拌桩沉降验算 | 第43-45页 |
第5章 有限差分法动力分析理论基础 | 第45-65页 |
·概述 | 第45-46页 |
·Mohr-Coulomb模型 | 第46-48页 |
·FLAC~(3D)流固耦合分析 | 第48-52页 |
·渗透系数 | 第50页 |
·孔隙率 | 第50页 |
·密度 | 第50-51页 |
·流体模量 | 第51-52页 |
·FLAC~(3D)动力分析计算方法 | 第52-65页 |
·等效线性方法 | 第53-54页 |
·FLAC~(3D)非线性方法的特点 | 第54-55页 |
·Finn-Byrne模型 | 第55-57页 |
·FLAC~(3D)动态边界 | 第57-60页 |
·FLAC~(3D)地震荷载的输入 | 第60页 |
·FLAC~(3D)动力力学阻尼 | 第60-64页 |
·网格尺寸要求 | 第64-65页 |
第6章 原状地基地震液化的数值模拟 | 第65-84页 |
·工程地质概况 | 第65-66页 |
·模型建立 | 第66-70页 |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66-67页 |
·计算模型及参数的选择 | 第67-68页 |
·模型动态分析 | 第68-70页 |
·原状地基的地震响应结果与分析 | 第70-83页 |
·地基内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 第70-80页 |
·地基沉降变形 | 第80-82页 |
·地基侧向位移变化 | 第82-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第7章 搅拌桩复合地基地震液化的数值模拟 | 第84-120页 |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动力分析过程 | 第84页 |
·复合地基在0.10g情况下的地震响应 | 第84-95页 |
·地基内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 第84-93页 |
·地基沉降变形 | 第93-95页 |
·地基侧向位移 | 第95页 |
·复合地基在0.20g情况下的地震响应 | 第95-107页 |
·地基内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 第95-105页 |
·地基沉降变形 | 第105-106页 |
·地基侧向位移 | 第106-107页 |
·复合地基在0.35g情况下的地震响应 | 第107-118页 |
·地基内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 第107-116页 |
·地基沉降变形 | 第116-117页 |
·地基侧向位移 | 第117-118页 |
·小结 | 第118-12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2页 |
附图 | 第122-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