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线成都至内江段扩能改造方案优选及经济评价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背景和现状 | 第12-15页 |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成渝线成都至内江段扩能改造工程概况 | 第17-36页 |
·研究工作概况 | 第17-19页 |
·研究范围 | 第17页 |
·研究年度 | 第17页 |
·研究工作的论证重点 | 第17-19页 |
·成渝线成都至内江段铁路技术标准 | 第19-22页 |
·线路地理位置及径路概况 | 第19页 |
·本线路和相邻线路的主要技术标准 | 第19-22页 |
·线路在国民经济和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 | 第22页 |
·沿线自然特征 | 第22-23页 |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水文与地质 | 第22-23页 |
·经济与运量 | 第23-32页 |
·沿线经济特征 | 第23-24页 |
·本线路运量特征 | 第24-27页 |
·运量预测 | 第27-32页 |
·沿线交通运输情况 | 第32页 |
·成都至内江既有线技术设备概况 | 第32-36页 |
·线路及轨道 | 第32-33页 |
·路基 | 第33页 |
·编组计划 | 第33-35页 |
·机务 | 第35-36页 |
第3章 设计方案综合优选模型及其应用 | 第36-58页 |
·概述 | 第36-38页 |
·常用方案比选方法 | 第36-37页 |
·方案比选方法选择 | 第37-38页 |
·模糊评价基本原理 | 第38-42页 |
·模糊集理论 | 第38-39页 |
·单指标模糊评价 | 第39-40页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40-41页 |
·模糊优化参数确定 | 第41页 |
·模型构建 | 第41-42页 |
·成渝线成都至内江段扩能改造方案研究 | 第42-52页 |
·改造小半径曲线提速扩能方案 | 第42-43页 |
·车站到发线有效延长方案 | 第43-45页 |
·控制区间增设线路所方案 | 第45-46页 |
·提高牵引质量同时增加行车密度方案 | 第46-51页 |
·方案综合分析 | 第51-52页 |
·设计方案的主要基础数据 | 第52页 |
·设计方案综合优选模型及其应用 | 第52-54页 |
·方案优选指标体系确定 | 第52-53页 |
·方案优选模型集合运算 | 第53-54页 |
·方案优选模型的运算结果 | 第54页 |
·机车机型及牵引质量选择 | 第54-56页 |
·维持既有SS3B单机牵引2720t方案 | 第54-55页 |
·采用SS4单机牵引3150t方案 | 第55页 |
·牵引质量采用3500t方案 | 第55-56页 |
·采用牵引质量3500t的机型选择 | 第56页 |
·扩能方案Ⅱ研究 | 第56-58页 |
·效果分析 | 第56-57页 |
·运能与运量适应情况分析 | 第57页 |
·追综列车间隔时间的选定 | 第57页 |
·闭塞分区的划分原则 | 第57-58页 |
第4章 扩能改造方案经济评价 | 第58-67页 |
·基础数据 | 第58-59页 |
·设计年度、建设期和计算期 | 第58页 |
·客货运量 | 第58页 |
·主要技术标准 | 第58页 |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借 | 第58-59页 |
·流动资金 | 第59页 |
·运营成本与营业支出 | 第59页 |
·运价率 | 第59页 |
·财务评价 | 第59-61页 |
·财务现金流量 | 第59-60页 |
·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 | 第60页 |
·敏感性分析 | 第60页 |
·财务评价结论 | 第60-61页 |
·国民经济评价 | 第61-62页 |
·目的与方法 | 第61页 |
·费用与效益分析 | 第61-62页 |
·社会评价 | 第62-66页 |
·扩能后铁路吸引范围地区的经济特征 | 第62-64页 |
·项目修建意义 | 第64-66页 |
·项目建设环境保护措施 | 第66页 |
·评价结论 | 第66-67页 |
第5章 研究工作与结论 | 第67-69页 |
·研究工作 | 第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
附录1 | 第71-72页 |
附录2 | 第72-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