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构建行政问责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绪论 | 第13-2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三、本文写作目的及写作思路 | 第19-21页 |
第一章 我国的行政问责及其制度演进 | 第21-36页 |
第一节 行政问责的内涵 | 第21-25页 |
一、责任与问责 | 第21-22页 |
二、行政问责制 | 第22-25页 |
(一) 行政问责的内涵 | 第22-23页 |
(二) 行政问责的制度构建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我国行政问责的制度演进 | 第25-36页 |
一、我国行政问责体系初步探索 | 第25-28页 |
(一) 我国早期的行政问责制 | 第25-26页 |
(二) 行政问责制度化探索 | 第26-28页 |
二、行政问责制的初步建立 | 第28-33页 |
(一) 行政问责的法制建设逐渐完备 | 第28-30页 |
(二) 行政问责制不断完备,走向成熟 | 第30-33页 |
三、我国行政问责制度体系建设的成就及特点 | 第33-36页 |
(一) 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建设的可喜成果 | 第33-34页 |
(二) 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制发展的新特点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36-60页 |
第一节 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 第36-39页 |
一、体制纠缠、问责乏力 | 第36-37页 |
二、无责可问,权重则轻 | 第37-38页 |
三、权责不明,有责难问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发展行政问责制的制约因素 | 第39-51页 |
一、行政文化滞后,责任意识缺乏 | 第39-40页 |
(一) 权力的占有欲与责任意识淡薄之间的矛盾 | 第39-40页 |
(二) 道德缺乏自律,民主法制意识淡薄 | 第40页 |
二、问责主体不完整,监督力度不够 | 第40-43页 |
(一) 同体问责不足 | 第41页 |
(二) 异体问责缺乏独立性,相对缺失 | 第41-43页 |
三、责任主体不明,问责对象缺失 | 第43-44页 |
(一) 历史后继效应 | 第43页 |
(二) 体制制约 | 第43-44页 |
四、问责法制保障不健全 | 第44-48页 |
(一) 缺少全国性的规范性文件 | 第44-47页 |
(二) 地方性问责法规的混乱 | 第47-48页 |
五、行政问责制度内容混杂,程序不完善 | 第48-51页 |
(一) 行政问责程序上不合理 | 第48-49页 |
(二) 行政问责内容的复杂性 | 第49-51页 |
第三章 构建多层次的行政问责体系 | 第51-60页 |
第一节 强化同体问责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发展异体问责 | 第53-60页 |
一、强化人大问责 | 第53-55页 |
(一) 完善人大的质询作用 | 第53-54页 |
(二) 合理运用罢免程序 | 第54页 |
(三) 保证政府述职和汇报的程序性 | 第54-55页 |
二、完善司法问责 | 第55-56页 |
三、健全媒体问责机制 | 第56-57页 |
四、拓宽公民参政渠道,强化公民问责 | 第57-58页 |
五、政党问责——不应忽视的一环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完善行政问责的法律制度建设研究 | 第60-71页 |
第一节 明确行政责任主体,厘清责任承担对象 | 第60-62页 |
一、破解党政不分难题,构建新型党政关系 | 第60页 |
二、深化体制改革,消除横向职能交叉隐患 | 第60-61页 |
三、合理规制上下级责任关系,避免纵向权力交叉 | 第61-62页 |
第二节 细化行政问责的法律规范 | 第62-66页 |
一、行政问责的范围 | 第62-64页 |
(一) 违法性的行政问责追究 | 第62-63页 |
(二) 行政不作为的责任追究 | 第63-64页 |
二、行政责任方式的系统化 | 第64-65页 |
三、行政问责标准的明晰化 | 第65-66页 |
第三节 行政问责的辅助制度 | 第66-71页 |
一、行政文化的重塑 | 第66-67页 |
二、健全信息发布制度,实现政务公开 | 第67-69页 |
三、完善政府的绩效评估体系 | 第69页 |
四、健全的公益求偿和救济制度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个人简历 | 第77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