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茵兰益肝颗粒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与机制探讨

提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引言第9-10页
临床研究第10-24页
 一、病例选择第10-13页
  (一)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第10页
  (二) 中医辨证标准第10页
  (三) 中医症状轻重分级及记分第10-12页
  (四) 病例纳入标准第12页
  (五) 病例排除标准第12-13页
  (六)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第13页
 二、研究对象第13-15页
 三、治疗方法第15-16页
  (一) 基础治疗第15页
  (二) 药物治疗第15-16页
  (三) 疗程第16页
 四、观察指标第16页
 五、疗效评定标准第16-17页
  (一)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第16页
  (二)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第16-17页
  (三) 临床症状的疗效评价标准第17页
  (四) B 超疗效判定标准第17页
 六、统计学处理方法第17页
 七、临床研究结果第17-23页
  (一) 临床综合疗效结果第17-18页
  (二) 临床证候改善情况第18-20页
  (三) 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第20-22页
  (四) B 超疗效比较第22-23页
  (五) 不良反应及心、肾功能观察第23页
 八、临床研究小结第23-24页
实验研究第24-35页
 一、实验动物第24页
 二、实验器材第24页
 三、试剂第24-25页
 四、动物造模及处理第25页
 五、动物用药第25-26页
 六、观察项目及检测指标第26-27页
  (一) 动物一般情况第26页
  (二) 血清学检测第26页
  (三) 肝组织匀浆检测第26页
  (四) 病理学光镜观察第26页
  (五)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检测第26-27页
  (六) 冷冻切片脂肪染色定量检测第27页
 七、统计方法第27页
 八、实验结果第27-33页
  (一) 动物一般情况第27页
  (二) 肝脏系数第27-28页
  (三) 血清转氨酶的检测第28-29页
  (四) 肝组织匀浆的检测第29-32页
  (五) 病理学光镜观察第32页
  (六)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检测第32-33页
  (七) 肝组织脂肪染色检测第33页
 九、实验研究小结第33-35页
  (一) 对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评价第33页
  (二) 茵兰益肝颗粒能减轻肝细胞的变性坏死程度第33页
  (三) 茵兰益肝颗粒能抑制模型小鼠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第33-34页
  (四) 茵兰益肝颗粒减轻模型小鼠脂质过氧化和氧应激反应第34页
  (五) 茵兰益肝颗粒能降低模型小鼠CYP2E1 的阳性表达第34页
  (六) 对肝脏组织HE 染色的影响第34页
  (七) 茵兰益肝颗粒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第34-35页
讨论第35-66页
 一、药物性肝损伤概述第35页
 二、中医学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第35-40页
  (一) 药物性肝损伤的的中医学归属第35-36页
  (二) 病因病机认识第36-40页
 三、现代医学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第40-50页
  (一) 药物在肝内的代谢过程第40页
  (二) 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第40-42页
  (三) 药物致肝损伤的机制第42-45页
  (四)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类型与表现第45-47页
  (五)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第47-48页
  (六)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第48-49页
  (七)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特点第49-50页
 四、参考现代医学理论制定中医治则治法的可行性第50-54页
  (一) 肝的解剖学概念第50-51页
  (二) 肝的生理功能第51-54页
 五、茵兰益肝颗粒的方药分析第54-64页
  (一) 茵兰益肝颗粒的药物组成第54页
  (二) 茵兰益肝颗粒的功效第54页
  (三) 茵兰益肝颗粒的立法组方原则第54-55页
  (四) 药物分析第55-59页
  (六) 茵兰益肝颗粒的组方特色第59-64页
 六、茵兰益肝颗粒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机制分析第64-66页
  (一) 临床疗效分析第64页
  (二) 疗效机制探讨第64-65页
  (三) 疗效对比探讨第65页
  (四) 量效关系探讨第65-66页
结语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2页
综述第72-83页
附录第83-87页
致谢第87-88页
查新报告第88-97页
详细摘要第97-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系统评价
下一篇:治风活络法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