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一般病证论文--中风论文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系统评价

提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引言第9-11页
理论研究第11-27页
 一、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渊源第11-19页
  (一) 中风病之沿革第11-17页
  (二) 中风病之病名、证候第17-19页
 二、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根据第19-25页
  (一) 中风病之病位特殊第19-21页
  (二) 中风病之病因病机复杂第21-25页
  (三) 中风发病后病情复杂多变第25页
 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居重要地位第25-27页
  (一) 中医综合疗法的涵义第26页
  (二) 中医综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具理论及现实意义第26-27页
临床评价研究第27-67页
 一、文献检索第27-28页
  (一) 检索范围第27页
  (二) 检索策略第27-28页
 二、文献选择第28-30页
  (一) 文献选择标准第28-29页
  (二) 文献选择方法第29-30页
 三、文献分组、编号、登记第30页
  (一) 文献分组第30页
  (二) 文献编号第30页
  (三) 文献登记第30页
 四、文献质量评价标准第30页
 五、文献信息收集第30-31页
 六、统计学方法第31页
 七、结果第31-67页
  (一) 文献检索及选择结果第31页
  (二) 纳入研究概述第31-32页
  (三) 评价结果第32-67页
   1. “口服或鼻饲汤药+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第32-38页
   2. “口服汤药+针刺+推拿”疗法的系统评价第38-40页
   3. “口服或鼻饲汤药+静滴中药制剂”疗法的系统评价第40-48页
   4. “口服或鼻饲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静滴中药制剂”疗法的系统评价第48-50页
   5. “口服或鼻饲辨证免煎颗粒+静滴中药制剂+口服中成药”疗法的系统评价第50-52页
   6. “口服或鼻饲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第52-54页
   7. “口服中成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第54页
   8. “口服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第54-56页
   9. “口服汤药+静滴中药制剂+药液熏洗+穴位注射+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第56-57页
   10. “静滴中药制剂+耳穴贴压”疗法的系统评价第57-58页
   11. “穴位注射+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第58-59页
   12. “静滴中药制剂+口服中成药”疗法的系统评价第59-60页
   13. “口服汤药+穴位注射”疗法的系统评价第60-61页
   14. “静滴中药制剂+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第61-62页
   15. “灌肠汤药+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第62-63页
   16. “雾化吸入汤药+针刺”疗法的系统评价第63-64页
   17. “口服辨证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推拿+传统心理康复”疗法的系统评价第64-65页
   18. “口服辨证汤药+静滴中药制剂+针刺+推拿”疗法的系统评价第65-67页
讨论第67-80页
 一、临床疗效分析第67-71页
  (一) 解释结果第67页
  (二)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具有临床意义第67页
  (三)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优势疗法筛选第67-71页
 二、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病机假说第71页
 三、后续研究第71页
 四、本系统评价遇到的问题第71-72页
  (一) 纳入研究质量低第71页
  (二) 临床异质性大第71页
  (三) 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不全面第71-72页
  (四) 待评价研究影响第72页
  (五) 发表性偏倚第72页
 五、将循证医学引入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第72-78页
  (一) 循证医学的概念第72-73页
  (二) 循证医学用于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的必要性第73-74页
  (三) 根据中医药临床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循证医学第74-78页
  (四) 建立严谨、科学的中医药临床评价,是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之重心[69]第78页
 六、遵循据证立法、依法组方的原则规范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使评价更全面可靠.第78-80页
结语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8页
综述第88-105页
附录第105-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查新报告第133-142页
详细摘要第142-153页
临床工作总结第153-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血浊内阻论治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茵兰益肝颗粒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与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