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学丛书、文集、连续出版物论文--全书论文

《孙真人千金方》肝、心、脾证候特点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文献综述 建国以来《千金要方》五脏证候的研究概况第14-27页
前言第27-31页
第一部分 证候提取、证候名称形成和证候名称统一第31-43页
 1 证候提取第31-36页
   ·结合上下文理解证候含义第31页
   ·以"x脏有病,……,虚则……,实则……"形式出现的条文,其"虚"、"实"的病因、病机、症状等均包括"x脏有病,……"的内容第31-32页
   ·若条文中的其它病机、症征可用肝脏、心脏、脾脏证候解释者,则统一于肝脏、心脏、脾脏证候第32-33页
   ·以脏的名称(包括与脏相应的"五体"名称)+"胀"、"积"、"劳"、"疟"、"痹"、"中风"等病名组成的概念第33-34页
   ·病机如属于发病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则不计为证候第34页
   ·各门标题的证候不计第34页
   ·不从方的名称反推证候第34页
   ·原文个别相关内容发现有明显错误、不通之处,据《孙真人千金方》注释、《备急千金要方》改正第34-35页
   ·从以下原文看,《孙真人千金方》"卷第十五·脾脏脉论第一"中的"厥疝"相当于"脾痹"第35-36页
   ·卷第十五·脾脏脉论第一:"……又言声忧惧,舌本卷缩……"第36页
 2 证候名称形成和表达第36-38页
   ·原文无完整的证候名称者,根据原文内容加以概括第36-37页
   ·凡以某脏脉的异常来概括证候,且无证候名称者,则以脉象代表证候名称第37页
   ·从以下原文看,脾脏位置的异常均为相关病理改变的病机。因此,脾脏位置的异常也可作为证候名称第37页
   ·证候名称中,顿号前后为1个证第37页
   ·一节内容完整的条文中,同一证候出现多个名称,则以"/"隔开第37-38页
   ·某节原文中无、而根据上下文补充的内容,在所引原文中置于小括号内第38页
 3 证候名称统一第38-40页
   ·含义相同或相近、字面表述上有差异的证候统一第38-39页
   ·证候性质相同,病位表述为"脾"和"脾脏"者统一第39-40页
 4 《孙真人千金方》肝、心、脾证候及频数第40-43页
第二部分 从证候名称探讨《孙真人千金方》肝、心、脾证候的特点第43-53页
 1 现代肝、心、脾证候第43-45页
   ·肝系证类第43页
   ·肝与其它脏腑兼证类第43-44页
   ·心系证类第44页
   ·心与其它脏腑兼证类第44页
   ·脾系证类第44-45页
   ·脾与其它脏腑兼证类第45页
 2 从证候名称角度,总结《孙真人千金方》肝、心、脾证候的特点第45-53页
   ·《孙真人千金方》的肝、心、脾证候较多地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第45-48页
   ·《孙真人千金方》的肝、心、脾证候较粗略第48-49页
   ·《孙真人千金方》或用身体症征、脉象、季节、预后等替代病机以概括肝、心、脾证候第49-51页
   ·《孙真人千金方》肝、心、脾证候的其它特点第51-53页
第三部分 《孙真人千金方》肝、心、脾证候相关原文与《内经》、《难经》、《脉经》关系第53-71页
第四部分 《孙真人千金方》肝、心、脾证候特点的产生原因和意义探讨第71-76页
 1 《孙真人千金方》肝、心、脾证候的上述特点反映了战国至初唐中医证候学说的特点第71-74页
   ·《孙真人千金方》的肝、心、脾证候较多地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第71-72页
   ·《孙真人千金方》的肝、心、脾证候较粗略第72-73页
   ·《孙真人千金方》或用身体症征、脉象、季节、预后等替代病机以概括肝、心、脾证候第73页
   ·《孙真人千金方》肝、心、脾证候的其它特点第73-74页
 2 《孙真人千金方》肝、心、脾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战国至初唐证候学说发展的初步性第74-75页
   ·临床经验的积累尚不系统,所以证候学说的形成尚需借助引入五行学说第74页
   ·证候学说较为初始,所以"粗"而不"细"。因此《孙真人千金方》的肝、心、脾证候较粗略第74页
   ·证候学说较为初始,所以病机概括尚不成熟。因此《孙真人千金方》往往需借助身体症征、脉象、季节、预后等替代病机以概括证候第74-75页
 3 《孙真人千金方》肝、心、脾证候特点对现代证候学说的意义第75-76页
   ·应有发展的观点第75页
   ·应有全面的观点第75-76页
小结第76-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致谢第83-84页
个人简历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医病机概念诠释
下一篇:建立三级中医医院中医特色评价关键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