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营利组织管理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6页 |
·论题的缘起 | 第11-12页 |
·建立和谐社会离不开非营利组织的参与 | 第11-12页 |
·治理缺失严重阻碍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公共管理理论为主、多学科理论研究相结合 | 第13页 |
·比较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制度研究方法 | 第13页 |
·案例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14-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4页 |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本文的创新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治理理论及其相关研究 | 第16-24页 |
·治理及其机制 | 第16-18页 |
·治理 | 第16-17页 |
·治理机制 | 第17-18页 |
·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8页 |
·产权理论 | 第18-19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9页 |
·资源依赖理论 | 第19-20页 |
·问责理论 | 第20-21页 |
·社会治理理论 | 第21页 |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问题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非营利组织治理效率低下的原因 | 第21-22页 |
·非营利组织理事会 | 第22页 |
·非营利组织的失信及其治理 | 第22页 |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的一般研究框架 | 第24-36页 |
·治理机制 | 第24-27页 |
·内部治理机制 | 第26-27页 |
·外部治理机制 | 第27页 |
·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 | 第27-36页 |
·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治理 | 第27-28页 |
·非营利组织的外部治理 | 第28-29页 |
·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的关系 | 第29-30页 |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模式 | 第30-31页 |
·不同类型非营利性组织的治理差异 | 第31-32页 |
·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完善的特殊制约 | 第32-36页 |
第四章 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治理机制 | 第36-53页 |
·会员大会 | 第36-37页 |
·理(董)事会 | 第37-43页 |
·理事会的基本责任 | 第37-40页 |
·理事会的规模和结构 | 第40-41页 |
·理事会运行机制 | 第41-43页 |
·执行层 | 第43-48页 |
·执行层的结构与特征 | 第44-46页 |
·执行长的角色与职责 | 第46-47页 |
·执行层的激励 | 第47-48页 |
·监事会 | 第48-50页 |
·监事会监督的必要性 | 第48-49页 |
·监事会的角色与职责 | 第49-50页 |
·监事任职资格和任期 | 第50页 |
·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的优化 | 第50-53页 |
第五章 非营利组织的外部治理机制 | 第53-70页 |
·政府的管理与监督 | 第53-62页 |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互动关系模式 | 第53-55页 |
·非营利组织的政府监管途径 | 第55-57页 |
·非营利组织的法律规制 | 第57-62页 |
·非营利组织的行业自律 | 第62-65页 |
·非营利组织行业自律的必要性 | 第62-63页 |
·非营利组织行业自律机制的内容 | 第63页 |
·我国非营利组织行业自律机制的构建 | 第63-65页 |
·非营利组织的其他外部治理机制 | 第65-70页 |
·非营利组织竞争机制 | 第66-67页 |
·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制度 | 第67-68页 |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机制 | 第68页 |
·其他监督 | 第68-70页 |
第六章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治理失灵及现实选择 | 第70-78页 |
·内外部治理机制的缺失 | 第70-72页 |
·理事会形同虚设 | 第70页 |
·监事会空缺 | 第70-71页 |
·政府规制不到位 | 第71页 |
·缺乏有效的自律、他律机制 | 第71-72页 |
·激励机制缺失 | 第72页 |
·国外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比较与借鉴 | 第72-75页 |
·国外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72-74页 |
·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功能趋同 | 第74页 |
·国外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 第74-75页 |
·中国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的完善路径 | 第75-78页 |
·重塑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 第75-76页 |
·健全以理事会为核心的内部责、权、利的平衡机制 | 第76页 |
·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内外部监督 | 第76-77页 |
·完善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环境 | 第77-78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78-80页 |
·研究结论 | 第78-79页 |
·研究局限 | 第79页 |
·研究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