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活性成分的机制 | 第15-16页 |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开发与利用 | 第16页 |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发展前景 | 第16-17页 |
·药用植物蛇足石杉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蛇足石杉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的研究现状 | 第18页 |
·均匀设计法与人工神经网络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均匀设计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 第18页 |
·人工神经网络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12 株蛇足石杉内生真菌产石杉碱甲的筛选 | 第20-25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0-22页 |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12 株菌的培养和石杉总碱的提取 | 第20-21页 |
·产石杉碱甲的定性分析筛选 | 第21-22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2-24页 |
·TLC 检测结果 | 第22页 |
·毛细管电泳仪检测结果 | 第22-23页 |
·HPLC 检测结果 | 第23-24页 |
·结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190 号菌株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 第25-29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5-27页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湿室培养显微观察真菌形态 | 第25页 |
·190 号菌株种属鉴定 | 第25-27页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27-29页 |
·190 号菌显微形态及鉴定 | 第27-28页 |
·190 号菌的种属鉴定 | 第28-29页 |
第四章 190 号内生真菌的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9-104页 |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29页 |
·实验方法和结果 | 第29-33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29页 |
·均匀实验设计 | 第29页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石杉碱甲含量的HPLC 测定 | 第30页 |
·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发酵条件优化模型 | 第30-31页 |
·实验结果 | 第31-33页 |
·单实验因素选择 | 第31-32页 |
·生物量 | 第32页 |
·石杉碱甲含量的HPLC 测定 | 第32-33页 |
·190 号菌生物量与石杉碱含量发酵工艺研究 | 第33-103页 |
·人工神经网络发酵工艺数学模型 | 第34-35页 |
·190 号菌株生物量发酵工艺研究 | 第35-103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5页 |
·实验结果均匀分析 | 第35页 |
·实验结果五段分析 | 第35-36页 |
·实验结果多因素多水平邻近分析 | 第36页 |
·发酵工艺因素分析研究 | 第36-87页 |
·培养基因素分析研究试验结果均匀分析表 | 第87-103页 |
·产石杉碱甲工艺 | 第103-104页 |
第五章 190 号菌代谢产物的提取与分析 | 第104-109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04-106页 |
·实验材料 | 第104页 |
·实验方法 | 第104-106页 |
·培养液有机相的提取制备 | 第104页 |
·GC-MS 分析 | 第104-105页 |
·抗肿瘤活性检测 | 第105-106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6-109页 |
·实验结果 | 第106-108页 |
·石油醚相GC-MS 分析结果 | 第106-108页 |
·抗肿瘤活性检测结果 | 第108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108-109页 |
·菌丝体石油醚相化合物组成分析 | 第108页 |
·抗肿瘤活性检测结果分析 | 第108-109页 |
结论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附:本人读研期间论文及专利情况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