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7页 |
·法律标准要求 | 第13-14页 |
·经济领域需求 | 第14-15页 |
·生命攸关应用 | 第15-17页 |
·生物密钥系统模型 | 第17-19页 |
·生物密钥部署 | 第18页 |
·生物密钥提取 | 第18-19页 |
·研究难点与挑战 | 第19-22页 |
·准确性难题 | 第19-21页 |
·安全性攻击 | 第21页 |
·模板长度指标 | 第21-22页 |
·现有方法的问题 | 第22-24页 |
·Fuzzy Vault 模糊保险匣方法 | 第22页 |
·Fuzzy Commitment 模糊承诺方法 | 第22-23页 |
·Fuzzy Extractor 模糊抽取方法 | 第23-24页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生物密钥提取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生物特征表示技术路线 | 第25页 |
·论文结构 | 第25-27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 | 第27-43页 |
·相关工作的知识结构 | 第27-28页 |
·现有生物密钥方法 | 第28-35页 |
·模糊保险匣Fuzzy Vault 方案 | 第28-31页 |
·模糊承诺Fuzzy Commitment 方案 | 第31-33页 |
·模糊抽取Fuzzy Extractor 方案 | 第33-34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34-35页 |
·生物特征提取识别相关技术 | 第35-38页 |
·心电特征提取和识别方法 | 第35-36页 |
·指纹特征提取和识别方法 | 第36-38页 |
·生物特征隐私保护相关技术 | 第38-39页 |
·直接加密法 | 第38页 |
·不可逆变换法 | 第38页 |
·特征掺杂方法 | 第38-39页 |
·无线体域网密钥分发相关技术 | 第39-41页 |
·传统的密钥分发机制 | 第39页 |
·基于带外通道的密钥分发机制 | 第39-40页 |
·现有的心电生物密钥分发机制 | 第40-41页 |
·指纹密钥保护相关技术 | 第41-43页 |
·基于前端生物识别的密钥保护机制 | 第41页 |
·基于统计信息抽取的密钥保护机制 | 第41-42页 |
·现有的指纹生物密钥保护机制 | 第42-43页 |
第3章 FuzzyLock 门限提取算法. | 第43-8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44-46页 |
·FuzzyLock 基本系统模型 | 第46-49页 |
·术语定义 | 第46页 |
·系统模型 | 第46-47页 |
·安全属性 | 第47-48页 |
·系统属性 | 第48-49页 |
·构造算法分类 | 第49页 |
·第一类FuzzyLock 基本构造算法 | 第49-58页 |
·设计思想 | 第49-50页 |
·编码函数Enc | 第50-51页 |
·解码函数Dec | 第51-53页 |
·正确性分析 | 第53-55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55-58页 |
·其他系统属性分析 | 第58页 |
·第二类FuzzyLock 基本构造算法 | 第58-65页 |
·设计思想 | 第58-59页 |
·编码函数Enc | 第59-61页 |
·解码函数Dec | 第61-62页 |
·正确性分析 | 第62-63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63-64页 |
·其他系统属性分析 | 第64-65页 |
·可重用的FuzzyLock 构造算法 | 第65-84页 |
·多重模板攻击难题 | 第65-67页 |
·可重用设计方法Randomized Dissolvent Template | 第67-68页 |
·面向互异门限的Fuzzy Reconciler 模糊调解锁 | 第68-76页 |
·面向相交门限的Fuzzy Binder 模糊绑定锁. | 第76-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8页 |
第4章 基于集合测度的生物特征提取表示方法 | 第88-12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90页 |
·系统模型 | 第90-93页 |
·术语定义 | 第90页 |
·系统流程 | 第90-91页 |
·准确性指标 | 第91-93页 |
·VitaCode 心电特征提取表示方法 | 第93-103页 |
·心电图生物特征介绍 | 第93-94页 |
·心电特征提取表示方法的研究挑战 | 第94-95页 |
·VitaCode 方法设计 | 第95-97页 |
·VitaCode 方法实验结果分析 | 第97-101页 |
·VitaCode+方法扩展讨论 | 第101-103页 |
·VitaCode 方法小结 | 第103页 |
·MinuCode 指纹特征提取表示方法 | 第103-118页 |
·指纹生物特征介绍 | 第103-105页 |
·指纹特征提取表示方法的研究挑战 | 第105-106页 |
·MinuCode 方法设计 | 第106-111页 |
·MinuCode 方法实验结果分析 | 第111-116页 |
·MinuCode+方法扩展讨论 | 第116-117页 |
·MinuCode 方法小结 | 第117-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5章 BodyKey 心电生物密钥分发方法 | 第120-144页 |
·应用环境特点和研究挑战. | 第122-124页 |
·通信安全的问题 | 第122页 |
·能耗资源的问题 | 第122-124页 |
·BodyKey 新方案 | 第124-131页 |
·设计思路 | 第124-125页 |
·系统流程 | 第125-127页 |
·阶段I:心电特征提取 | 第127-128页 |
·阶段II:心电密钥部署 | 第128-129页 |
·阶段III:心电密钥提取 | 第129-131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31-139页 |
·实验设置 | 第131-133页 |
·准确性分析 | 第133-134页 |
·模板长度分析 | 第134-136页 |
·能耗率分析 | 第136-138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138-139页 |
·BodyKey+扩展讨论 | 第139-140页 |
·BodyKey 应用推广的讨论 | 第140-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4页 |
第6章 MinuKey 指纹生物密钥保护方法 | 第144-172页 |
·应用场景特点和研究挑战. | 第146-148页 |
·指纹特征安全性的问题 | 第147页 |
·指纹特征提取准确性的问题 | 第147-148页 |
·MinuKey 新方案 | 第148-157页 |
·设计思路 | 第148-149页 |
·系统流程 | 第149-150页 |
·阶段I:指纹特征提取 | 第150-152页 |
·阶段II:指纹密钥绑定 | 第152-154页 |
·阶段III:指纹密钥提取 | 第154-157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57-168页 |
·实验设置 | 第157-158页 |
·准确性比较 | 第158-160页 |
·量化和门限参数分析 | 第160-164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164-167页 |
·密钥长度分析 | 第167-168页 |
·MinuKey+扩展讨论 | 第168页 |
·MinuKey 应用推广的讨论 | 第168-170页 |
·本章小结 | 第170-172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72-175页 |
·工作总结 | 第172-173页 |
·研究展望 | 第173-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5页 |
致谢 | 第185-18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86-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