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问题提出 | 第10-25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综述 | 第12-21页 |
·学业拖延的界定 | 第12-14页 |
·学业拖延的结构与测量 | 第14-15页 |
·学业拖延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5-19页 |
·父母教养方式 | 第19-21页 |
·已有研究的局限 | 第21-22页 |
·学业拖延的界定不明确 | 第21页 |
·学业拖延的结构成份不清 | 第21页 |
·中学生学业拖延测量工具欠佳 | 第21-22页 |
·研究对象存在断层 | 第22页 |
·对家庭背景变量的重视不够 | 第22页 |
·本研究的总体构想 | 第22-25页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学业拖延的界定 | 第23-24页 |
·研究程序 | 第24-25页 |
2 中学生学业拖延理论模型的建构 | 第25-28页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研究对象与程序 | 第25页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理论依据 | 第25-27页 |
·访谈结果 | 第27页 |
·专家调查结果 | 第27-28页 |
3 中学生学业拖延问卷的编制 | 第28-37页 |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研究材料 | 第28页 |
·第一次预测材料 | 第28页 |
·第二次预测材料 | 第28页 |
·研究程序 | 第28-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第一次预测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第二次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30-37页 |
4 中学生学业拖延的特点 | 第37-47页 |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研究对象 | 第37页 |
·研究工具 | 第37页 |
·统计方法 | 第37-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7页 |
·中学生学业拖延总体情况 | 第38页 |
·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对中学生学业拖延的影响 | 第38-41页 |
·中学生学业拖延在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对子女学习重视程度上的差异 | 第41-45页 |
·中学生学业拖延在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上的差异 | 第45-47页 |
5 中学生学业拖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 第47-51页 |
·研究目的 | 第47页 |
·研究对象 | 第47页 |
·研究工具 | 第47页 |
·研究程序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中学生学业拖延和父母教养方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47-48页 |
·中学生学业拖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 第48页 |
·中学生学业拖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回归分析 | 第48-51页 |
6 总的讨论 | 第51-60页 |
·关于学业拖延的定义和结构 | 第51页 |
·关于测量问卷 | 第51-52页 |
·关于中学生学业拖延的特点 | 第52-58页 |
·中学生学业拖延总体情况分析 | 第52页 |
·学业拖延在是否是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分析 | 第52-53页 |
·中学生学业拖延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53-54页 |
·中学生学业拖延的年级差异分析 | 第54-55页 |
·中学生学业拖延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的差异分析 | 第55-56页 |
·中学生在父母对子女学习关注程度上的差异分析 | 第56页 |
·父母与子女关系*父母对子女学习重视程度的二元交互作用分析 | 第56-57页 |
·中学生学业拖延在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上的差异分析 | 第57页 |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学业拖延的关系分析 | 第57-58页 |
·本研究的贡献与创新 | 第58-59页 |
·本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59-60页 |
7 总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76页 |
写在后面的话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