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范围和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假设与观点 | 第14-16页 |
第四节 先行研究考察 | 第16-20页 |
第二章 温突的定义和概述 | 第20-51页 |
第一节 温突的定义 | 第20-25页 |
第二节 温突的结构特性 | 第25-31页 |
第三节 温突的种类及形态 | 第31-36页 |
第四节 炕的特性 | 第36-38页 |
第五节 温突的分类和筑造方法 | 第38-44页 |
第六节 火炕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 第44-51页 |
第三章 火炕的历史及其遗迹 | 第51-76页 |
第一节 温突的发展和陶瓷的发明 | 第51-55页 |
第二节 通过古代文献来关注温突的历史 | 第55-63页 |
第三节 通过遗迹看温突的历史 | 第63-65页 |
第四节 通过宫廷温突考察炕洞温突的历史 | 第65-70页 |
第五节 西方人记录下的温突历史 | 第70-72页 |
第六节 关于火炕起源的诸多学说 | 第72-76页 |
第四章 依据历史对温突的地域差异、时代差异进行的考察 | 第76-100页 |
第一节 地域差异考察 | 第77-81页 |
第二节 高句丽五女山城取暖设施遗址 | 第81-86页 |
第三节 渤海取暖设施遗址的考察 | 第86-94页 |
第四节 陇东窑洞的采暖设施 | 第94-98页 |
第五节 小结:结束语-高句丽和渤海的历史及其意义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中国东北地区民族的居住特性和温突文化比较 | 第100-129页 |
第一节 汉族的炕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满族的炕 | 第101-107页 |
第三节 蒙古族的炕 | 第107-112页 |
第四节 中国东北地区朝鲜族温突的演变 | 第112-119页 |
第五节 东北亚其它民族的温突 | 第119-121页 |
第六节 东北亚4个民族朝鲜族,满族,汉族,蒙古族的温突比较 | 第121-129页 |
第六章 韩国民家的特征和温突文化 | 第129-154页 |
第一节 韩国民家的特征 | 第129-137页 |
第二节 韩国民家的基本施工法 | 第137-140页 |
第三节 温突上的生活 | 第140-143页 |
第四节 韩国的宫殿建筑与温突 | 第143-148页 |
第五节 韩国的温突文化:韩民族最伟大的发明 | 第148-154页 |
第七章 古代韩半岛南部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的温突文化 | 第154-178页 |
第一节 韩半岛南部地区古代居住取暖设施 | 第154-159页 |
第二节 日本的古代温突(ONDOL)文化与现代地暖文化 | 第159-169页 |
第三节 澳大利亚地暖设施:现在与未来 | 第169-175页 |
第四节 欧洲和罗马的暖房 | 第175-178页 |
第八章 温突文化的保健医学功能和现代继承方案 | 第178-202页 |
第一节 温突文化的保健医学功能 | 第178-185页 |
第二节 韩国农村地区地暖能源消费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 | 第185-190页 |
第三节 通过韩民族居住建筑平面变化过程考察温突(Ondol,炕)的变迁 | 第190-197页 |
第四节 韩国传统温突的现况与现代化发展展望 | 第197-202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202-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13页 |
SUMMARY | 第213-215页 |
附件1 | 第215-221页 |
附录 | 第221-2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46-250页 |
附件2 | 第250-251页 |
后记 | 第251-2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