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本论题所涉及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一、本论题所涉及的印度 | 第13-14页 |
二、本论题所涉及的藏传佛教噶举派 | 第14页 |
第三节 本论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资料 | 第14-17页 |
第二章 玛尔巴译师的佛教志业 | 第17-60页 |
第一节 师承及佛学思想渊源 | 第17-44页 |
一、佛教在印度和西藏的命运 | 第17-31页 |
二、玛尔巴译师师承 | 第31-38页 |
三、玛尔巴译师的佛学思想渊源 | 第38-44页 |
第二节 玛尔巴译师的佛学教授 | 第44-60页 |
一、修建寺庙,广收弟子 | 第44-48页 |
二、因、道、果理论 | 第48-60页 |
第三章 玛尔巴译师的文化人格 | 第60-81页 |
第一节 人格与文化人格 | 第60-67页 |
一、人格 | 第60-64页 |
二、文化人格 | 第64-67页 |
第二节 玛尔巴译师的道德人格 | 第67-69页 |
一、普世情怀 | 第68页 |
二、超越自我 | 第68-69页 |
第三节 玛尔巴译师的心理人格 | 第69-78页 |
一、坚韧不拔、执著追求的精神 | 第70-72页 |
二、待人真诚、慷慨大方的性格 | 第72-76页 |
三、富于创造、自信聪慧的智能 | 第76-78页 |
第四节 玛尔巴译师文化人格成因探析 | 第78-81页 |
一、藏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78页 |
二、佛教人格的影响 | 第78-81页 |
第四章 玛尔巴译师与跨文化传播 | 第81-98页 |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及研究 | 第81-84页 |
一、跨文化传播 | 第81-83页 |
二、跨文化传播研究 | 第83-84页 |
第二节 藏传佛教文化与跨文化传播 | 第84-93页 |
一、藏传佛教的跨文化传播 | 第84-86页 |
二、藏传佛教后弘期佛教传播者所采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 第86-93页 |
第三节 玛尔巴译师跨文化传播的特点 | 第93-98页 |
一、玛尔巴跨文化传播活动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 第93-95页 |
二、玛尔巴译师确立了跨文化传播的标准 | 第95-96页 |
三、玛尔巴译师独特的跨文化传播风格 | 第96-97页 |
四、玛尔巴译师强大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 第97-9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98-105页 |
第一节 藏族传统文化人格 | 第98-102页 |
第二节 重塑现代藏族文化人格的重要性 | 第102-105页 |
一、重塑藏族现代文化人格的基础 | 第102页 |
二、重塑藏族现代文化人格的条件 | 第102-103页 |
三、重塑藏族现代文化人格的途径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6页 |
一、藏文 | 第105-112页 |
二、汉文 | 第112-115页 |
三、英文 | 第115-116页 |
附录: | 第116-121页 |
一、玛尔巴译师所学法要 | 第116-118页 |
二、11世纪后印、藏译师名录(藏文) | 第118-1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学术活动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