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批评性报道的含义及社会功能 | 第7-15页 |
第一节 批评性报道释义 | 第7-11页 |
一、何谓批评性报道 | 第7-9页 |
二、批评性报道思辨 | 第9-11页 |
第二节 批评性报道的社会功能 | 第11-15页 |
一、发现问题,针砭时弊 | 第11页 |
二、引起重视,促进解决 | 第11-12页 |
三、完善制度,健全法制 | 第12页 |
四、引导舆论,解释政策 | 第12-13页 |
五、明晰责权,鼓励监督 | 第13页 |
六、启示后人,警钟长鸣 | 第13页 |
七、弘扬正气,共建和谐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批评性报道的理论依据及发展历史 | 第15-23页 |
第一节 批评性报道的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一、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理论 | 第15页 |
二、"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 第15-16页 |
三、预防接种理论 | 第16页 |
四、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 第16页 |
第二节 我国报纸批评性报道的历史沿革 | 第16-23页 |
一、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批评性信息传播 | 第16-17页 |
二、中国古代报纸的批评性报道 | 第17-18页 |
三、中国近现代报纸的批评性报道 | 第18-19页 |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报纸批评性报道 | 第19-21页 |
五、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批评思想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报纸批评性报道的现状 | 第23-39页 |
第一节 样本分析:《人民日报》与《南方周末》的个案研究 | 第23-31页 |
一、《人民日报》样本分析 | 第23-26页 |
二、《南方周末》样本分析 | 第26-29页 |
三、样本的综合分析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我国报纸批评性报道的环境分析 | 第31-39页 |
一、社会环境分析 | 第31-34页 |
二、记者职业环境分析 | 第34-36页 |
三、受众环境分析 | 第36-38页 |
四、新闻法制环境分析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我国报纸批评性报道的策略 | 第39-48页 |
第一节 社会环境应对策略 | 第39-40页 |
一、完善发言人制度,积极寻求各级部门配合 | 第39-40页 |
二、建立稿件审批制度,让被批评者有申诉的权利 | 第40页 |
三、采编与经营分离,保证报道的真实公正 | 第40页 |
第二节 记者的采写策略 | 第40-44页 |
一、记者采写的具体措施 | 第41-43页 |
二、记者职业道德规范措施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受众引导策略 | 第44-46页 |
一、提高受众的心理素质 | 第44页 |
二、采取必要措施正确引导受众 | 第44-46页 |
第四节 法制保障策略 | 第46-48页 |
一、加快新闻法制建设 | 第46页 |
二、媒介自律与他律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