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字东字母--文字设计中汉字与拉丁字母的混合使用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章 研究主题介绍 | 第12-35页 |
| ·选题缘由 | 第12-16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6-24页 |
| ·这篇论文所作研究的意义 | 第16-19页 |
| ·双语排版设计的应用 | 第19-22页 |
| ·可以获益于本文研究成果的人群 | 第22-24页 |
| ·研究文献 | 第2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 ·问题与方法 | 第25-28页 |
| ·需要解答的问题 | 第25-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 ·框架与结构 | 第28-35页 |
| ·所涉专业术语注释 | 第28-30页 |
| ·视角 | 第30页 |
| ·顺序 | 第30-31页 |
| ·结构 | 第31-35页 |
| 第二章 拉丁文字的排字法则分析 | 第35-90页 |
| ·介绍 | 第35-37页 |
| ·基线 | 第37-39页 |
| ·字符之间的间距 | 第39-48页 |
| ·词间距 | 第48-50页 |
| ·行距 | 第50-52页 |
| ·段落 | 第52-65页 |
| ·标点符号 | 第65-75页 |
| ·强调 | 第75-83页 |
| ·字体分类 | 第83-89页 |
| ·结论 | 第89-90页 |
| 第三章 汉字在欧洲的发展历史 | 第90-161页 |
| ·中国与欧洲的早期接触 | 第90-95页 |
| ·罗马帝国与汉朝的接触 | 第90页 |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第90-93页 |
| ·早期记录 | 第93-95页 |
| ·耶稣会士关于中国的记录 | 第95-109页 |
| ·利玛窦 | 第95-99页 |
| ·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 | 第99-101页 |
| ·何塞·德·阿科斯塔 | 第101-102页 |
| ·曾德昭 | 第102-105页 |
| ·安文思 | 第105-107页 |
| ·卫匡国 | 第107-109页 |
| ·不同观点 | 第109-111页 |
| ·海军元帅乔治·安逊 | 第109-110页 |
| ·其他人 | 第110-111页 |
| ·前汉学家及他们对汉字的着迷 | 第111-128页 |
| ·阿塔纳斯·基歇尔 | 第111-115页 |
| ·汉字和象形文字 | 第115-117页 |
| ·世界语 | 第117-122页 |
| ·安德烈斯·穆勒 | 第122-126页 |
| ·克里斯蒂安·曼泽尔 | 第126-128页 |
| ·十九世纪欧洲的汉字活字 | 第128-154页 |
| ·欧洲人在亚洲经营的印刷所 | 第130-137页 |
| ·国家印刷局 | 第137-144页 |
| ·汉字活字 | 第144-147页 |
| ·欧洲的其它汉字活字 | 第147-153页 |
| ·汉字的省略 | 第153-154页 |
| ·评述 | 第154-159页 |
| ·文化态度 | 第154-156页 |
| ·要点 | 第156-159页 |
| ·结论 | 第159-161页 |
| 第四章 汉字、字母文字设计比较研究 | 第161-393页 |
| ·文字设计与情感 | 第161-172页 |
| ·字母与文字对比 | 第172-199页 |
| ·等宽字体vs.非等宽字体 | 第199-240页 |
| ·传统中文版式 | 第199-203页 |
| ·拉丁文本中的汉字 | 第203-205页 |
| ·中文里的拉丁字母 | 第205-231页 |
| ·数字 | 第231-234页 |
| ·齐行方式造成的问题 | 第234-239页 |
| ·结论 | 第239-240页 |
| ·好字体坏字体 | 第240-269页 |
| ·中间线对齐vs.基线 | 第269-294页 |
| ·黑白平衡 | 第294-314页 |
| ·介绍 | 第294-295页 |
| ·汉字的文本密度 | 第295-298页 |
| ·拉丁文字排版密度 | 第298-299页 |
| ·混合文字文本密度 | 第299-313页 |
| ·结论 | 第313-314页 |
| ·段落对齐 | 第314-323页 |
| ·行距 | 第323-346页 |
| ·拉丁字母文本中汉字的行距 | 第323-328页 |
| ·双语排版中的行距 | 第328-346页 |
| ·文本长度 | 第346-353页 |
| ·标点符号 | 第353-360页 |
| ·拉丁字母文本中的中文标点符号 | 第353-356页 |
| ·混合文本中的标点符号 | 第356-358页 |
| ·双语排版中的标点符号 | 第358-360页 |
| ·强调 | 第360-367页 |
| ·在中文排版设计中的强调 | 第360-364页 |
| ·混合文本中的强调 | 第364-366页 |
| ·在双语文本中的强调 | 第366-367页 |
| ·结论 | 第367页 |
| ·拼音 | 第367-380页 |
| ·汉语拼音的呈现 | 第367-372页 |
| ·声调 | 第372-374页 |
| ·连接符 | 第374-375页 |
| ·其它的罗马字母系统. | 第375-379页 |
| ·拉丁字母的汉化 | 第379-380页 |
| ·编码 | 第380-393页 |
| 第五章 小结/结论 | 第393-3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8-405页 |
| 附录 | 第405-421页 |
| 致谢 | 第421-422页 |
| 简历 | 第4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