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利益 | 第9-15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 第9-1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 第9-10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法保护的现实意义 | 第10-1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利益的认识 | 第12-15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 | 第12页 |
·知识产权意识下的新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具理性”的强化 | 第12-13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利益 | 第13-15页 |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利益的法律调整前提 | 第15-24页 |
·利益机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转变 | 第15-18页 |
·从公益性保护向产业化对待的思路转变 | 第15-16页 |
·知识产权下的“利益博弈” | 第16-18页 |
·知识产权制度调整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益之正当性 | 第18-20页 |
·正当性分析 | 第18-19页 |
·反对观点评述 | 第19-20页 |
·知识产权制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求的契合 | 第20-24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益与知识产权客体的共性 | 第20-21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保护对象范围的部分重叠 | 第21-22页 |
·知识产权制度对主体“精神权益”的兼顾 | 第22-24页 |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利益法律调整的理论支持 | 第24-3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益的知识产权激励 | 第24-27页 |
·经济合理性分析——对“激励理论”的解读 | 第24-26页 |
·资源收益需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利益的实现形式 | 第26-27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益的知识产权平衡 | 第27-32页 |
·私权化的主体和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利益的初次分配 | 第27-28页 |
·主体间的利益分享 | 第28-30页 |
·公众权利的平衡 | 第30-32页 |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利益法律调整的制度分析 | 第32-43页 |
·现有知识产权调整模式的分析 | 第32-39页 |
·知识产权调整的现状 | 第32-35页 |
·实践中的具体模式分析——以贵州“黎平香禾糯”为例 | 第35-37页 |
·现行知识产权制度调整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益的障碍所在 | 第37-39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益调整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兼容互动 | 第39-43页 |
·知识产权体系的开放性 | 第39-40页 |
·相关立法的预留空间 | 第40-41页 |
·客体共性基础上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与回应 | 第41-43页 |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律调整外的思考 | 第43-47页 |
·知识产权调整以外法律的对接与协调 | 第43-44页 |
·“产权利益”关注下人文主义的回归 | 第44-47页 |
·文化的整体表达 | 第44-45页 |
·人权价值的优位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