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楼空间多义性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 ·研究范围 | 第14-15页 |
|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第2章 高校教学楼空间多义性的缘起 | 第18-36页 |
| ·影响动因 | 第18-27页 |
| ·社会背景的冲击 | 第18-20页 |
| ·教育体制的更新 | 第20-24页 |
| ·设计现状的滞后 | 第24-27页 |
| ·对象分析 | 第27-33页 |
| ·功能空间的基本特性 | 第27-29页 |
| ·使用人群的行为模式 | 第29-32页 |
| ·使用人群的精神体验 | 第32-33页 |
| ·发展价值 | 第33-34页 |
| ·提高空间利用率 | 第34页 |
| ·促进人际交往 | 第34页 |
| ·激发空间活力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3章 高校教学楼空间多义性的解析 | 第36-54页 |
| ·功能的复合性 | 第36-42页 |
| ·教学空间的功能复合 | 第36-38页 |
| ·交通空间的功能复合 | 第38-41页 |
| ·不特定功能空间的功能复合 | 第41-42页 |
| ·行为的不定性 | 第42-50页 |
| ·空间尺度与行为模式 | 第43-44页 |
| ·空间形态与行为模式 | 第44-46页 |
| ·空间联系与行为模式 | 第46-47页 |
| ·空间品质与行为模式 | 第47-50页 |
| ·体验的互动性 | 第50-53页 |
| ·设计者与空间的互动 | 第51页 |
| ·使用者与空间的互动 | 第51-52页 |
| ·使用者与设计者的互动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4章 高校教学楼空间多义性的设计原则及方法 | 第54-80页 |
| ·设计原则 | 第54-58页 |
| ·中立性原则 | 第54-55页 |
| ·均质性原则 | 第55-57页 |
| ·可变性原则 | 第57页 |
| ·参与性原则 | 第57-58页 |
| ·基于复合性功能的设计方法 | 第58-65页 |
| ·保持空间弹性 | 第59-61页 |
| ·创造余裕空间 | 第61-63页 |
| ·运用灵活构件 | 第63-65页 |
| ·基于不定性行为的设计方法 | 第65-73页 |
| ·综合多种尺度空间 | 第65-66页 |
| ·优化空间形态 | 第66-69页 |
| ·强化空间联系 | 第69-71页 |
| ·提升空间品质 | 第71-73页 |
| ·基于互动性体验的设计方法 | 第73-79页 |
| ·突破传统空间 | 第73-75页 |
| ·运用先进技术 | 第75-77页 |
| ·公众参与设计 | 第77-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结论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