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23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 第10-12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12-15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23页 |
一、"伊玛堪"文本的采录、整理、翻译和出版 | 第15-16页 |
二、"伊玛堪"的本体研究 | 第16-21页 |
三、"伊玛堪"的与其他民族说唱文学的比较研究 | 第21-23页 |
第一章 "伊玛堪"的文化生态 | 第23-45页 |
第一节 赫哲族的历史渊源和自然环境 | 第23-30页 |
一、历史渊源 | 第23-24页 |
二、组织结构 | 第24-25页 |
三、自然生态环境 | 第25-28页 |
四、三江渔猎文化中孕育的"伊玛堪" | 第28-30页 |
第二节 萨满信仰与英雄叙事 | 第30-39页 |
一、赫哲族的萨满信仰 | 第30-33页 |
二、宗教想象与英雄叙事 | 第33-39页 |
第三节 赫哲族的口头传统 | 第39-45页 |
一、作为民族口头传统源头的神话 | 第39-40页 |
二、民间传说"特仑固" | 第40-42页 |
三、民间故事"说胡力" | 第42-43页 |
四、民间歌谣"嫁令阔" | 第43-45页 |
第二章 书写与传统:伊玛堪的文本类型 | 第45-64页 |
第一节 "文本"与"史诗文本" | 第45-49页 |
一、文本(Text) | 第46-47页 |
二、史诗文本类型 | 第47-49页 |
第二节 "伊玛堪"的史诗文本类型 | 第49-53页 |
一、伊玛堪的采录进程 | 第50-51页 |
二、伊玛堪的文本类型 | 第51-53页 |
第三节 虚构的权威——伊玛堪文本迻录检讨 | 第53-64页 |
一、自觉实录下的主观真实性 | 第54-56页 |
二、口头艺术文本呈现的可能性 | 第56-64页 |
第三章 伊玛堪中的程式及其功能 | 第64-85页 |
第一节 作为结构单元的程式 | 第64-67页 |
一、程式(Formula) | 第64-66页 |
二、程式的属性 | 第66-67页 |
第二节 伊玛堪中的程式 | 第67-77页 |
一、语词和句式程式 | 第67-68页 |
二、典型场景程式 | 第68-75页 |
三、故事范型程式 | 第75-77页 |
第三节 程式的意义和功能 | 第77-85页 |
一、程式与歌手的演唱活动 | 第77-80页 |
二、程式对于听众接受的意义 | 第80-81页 |
三、口头程式语言的艺术审美 | 第81-85页 |
第四章 伊玛堪母题的文化解读 | 第85-116页 |
第一节 英雄史诗中的母题 | 第85-90页 |
一、史诗的母题(motif) | 第85-87页 |
二、史诗的程式、母题和主题 | 第87-90页 |
第二节 伊玛堪中母题的类型和文化意蕴 | 第90-108页 |
一、奇异诞生 | 第90-94页 |
二、英雄结义 | 第94-98页 |
三、神奇婚姻 | 第98-103页 |
四、凯旋酬神 | 第103-108页 |
第三节 伊玛堪史诗母题的文化内涵 | 第108-116页 |
一、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 第108-112页 |
二、单一化、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 第112-116页 |
第五章 从口头传统到认同表达 | 第116-138页 |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文化自觉 | 第116-121页 |
一、文化自觉 | 第116-119页 |
二、伊玛堪的危机与转机 | 第119-121页 |
第二节 伊玛堪作为公共文化的社区保护和传承 | 第121-129页 |
一、"保护":纳入公共文化进行传承 | 第122-125页 |
二、制度创新与落实民族文化社区的保护 | 第125-128页 |
三、文化自觉从社区到国家 | 第128-129页 |
第三节 "本真性"标准与文化主体认同 | 第129-138页 |
一、"本真性"(Authenticity)的评估标准 | 第130-132页 |
二、赫哲族"伊玛堪"的保护进程和现状分析 | 第132-138页 |
结语:从表达认同到认同表达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