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处 | 第1-11页 |
中文摘要 | 第11-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18页 |
图索引 | 第18-19页 |
表索引 | 第19-20页 |
0 引言 | 第20-42页 |
·研究背景及其价值 | 第20-28页 |
·研究背景分析 | 第20-24页 |
·研究意义探究 | 第24-28页 |
·实践经验参考与思想指导性作用 | 第25-27页 |
·学科建设改善和理论丰富性价值 | 第27-28页 |
·文献研究综述 | 第28-39页 |
·国内外一般性公司治理研究简述 | 第28-30页 |
·出版发行领域公司治理研究概述 | 第30-39页 |
·研究现状与主要内容 | 第31-38页 |
·研究特点与不足之处 | 第38-39页 |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 第39-40页 |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39页 |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文献法 | 第39-40页 |
·比较法 | 第40页 |
·跨学科研究法 | 第40页 |
·案例法 | 第40页 |
·论文框架 | 第40-42页 |
1 我国出版集团公司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2-61页 |
·一般泛性理论 | 第42-51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42-47页 |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43-44页 |
·说明责任理论 | 第44-45页 |
·委托代理理论在出版集团里的应用及其认识 | 第45-47页 |
·产权中心论与超产权理论 | 第47-51页 |
·产权中心论的衍生——股东利益最大化论和市场效益导向论 | 第47-49页 |
·超产权理论的衍生——人力资本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49-50页 |
·产权中心论与超产权理论在出版集团里的应用及其认识 | 第50-51页 |
·出版专业理论 | 第51-61页 |
·双重效益兼顾理论 | 第52-55页 |
·出版学界关于两种效益的争论 | 第52-53页 |
·出版集团的双重绩效博弈分析 | 第53-55页 |
·出版后发优势理论 | 第55-58页 |
·出版领域后发优势的主要体现 | 第55-57页 |
·出版集团特色与后发优势鉴别 | 第57-58页 |
·出版智力资本理论 | 第58-61页 |
·推动出版业发展的真正主动力 | 第58-59页 |
·出版集团的知识智力资本优势 | 第59-61页 |
2 我国出版集团产权制度改革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第61-77页 |
·我国出版集团产权管理制度现状、改革动因与路径 | 第61-69页 |
·我国出版集团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动因分析 | 第61-64页 |
·我国出版集团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路径探讨 | 第64-66页 |
·基于员工持股计划的产权改革模式 | 第64-65页 |
·基于国有资产授权计划的产权改革模式 | 第65页 |
·基于三跨式重组的产权改革模式 | 第65页 |
·基于上市融资的产权改革模式 | 第65-66页 |
·以三级代理为主要特征的出版集团产权管理模式 | 第66-69页 |
·从"两权分离"到"三级代理"的变迁轨迹回顾 | 第66-67页 |
·"三级代理"授权经营的两种主要模式:内容、特点及其问题 | 第67-69页 |
·产权制度变迁背景下我国出版集团公司治理趋向 | 第69-77页 |
·出版集团产权制度改革与公司治理 | 第71-73页 |
·我国出版集团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公司治理建设的意义 | 第71-72页 |
·在产权制度改革背景下出版集团公司治理职能发挥的内涵 | 第72-73页 |
·出版集团公司治理的将来走向 | 第73-77页 |
·从政府主导到企业自主 | 第73-74页 |
·从一股独大到协同治理 | 第74页 |
·从结构建设到内外兼治 | 第74-76页 |
·从国情特色到现代规范 | 第76-77页 |
3 基于SOE共治目标的国内出版集团公司内部治理建设与发展 | 第77-113页 |
·出版集团公司治理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 第77-89页 |
·基于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的出版集团公司治理现状探究 | 第77-82页 |
·我国出版集团公司内部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82-85页 |
·三会四权制构建形式化,廉价监督权泛滥化 | 第83页 |
·党政领导色彩浓厚,"新老三会"冲突不断 | 第83-84页 |
·经营问责制难以落实,"新三会"成员责任缺位严重 | 第84页 |
·智力资本治理权利边缘化,协同型公司治理低效性 | 第84-85页 |
·以SOE协同治理为目标的出版集团公司内部治理原则 | 第85-89页 |
·SOE共治目标导向下的出版集团公司"三会四权"制建设重点 | 第89-100页 |
·股东会:股权结构优化和投票制度创新 | 第89-91页 |
·董事会:董事行为规范性和独立董事制度建设 | 第91-94页 |
·监事会:外部监事的引入和职工监事的选入 | 第94-96页 |
·经理层:职务去党政化和经济责任制人格化 | 第96-97页 |
·"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处理 | 第97-100页 |
·我国出版集团"新老三会"关系处理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 第97-98页 |
·建立长效的出版集团"新老三会"关系处理机制 | 第98-100页 |
·出版集团信息披露、激励与监督机制的构建 | 第100-105页 |
·内部信息披露机制:出版主业发展方向保障 | 第100-102页 |
·多重对象激励机制:经营者股权激励优先模式 | 第102-104页 |
·内部约束监督机制:廉价监督权的尽量减少 | 第104-105页 |
·出版集团核心人才治理特征及其有效性分析 | 第105-109页 |
·基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项目研发人才治理 | 第106-107页 |
·基于治理权利实现机制的编辑出版人才治理 | 第107-108页 |
·基于激励方式创新机制的业务经营人才治理 | 第108页 |
·基于激励与约束结合机制的发行销售人才治理 | 第108-109页 |
·出版集团母子公司治理问题与对策探析 | 第109-113页 |
·目前我国出版集团母子公司治理的几大问题 | 第109-110页 |
·科学构建出版集团母子公司治理体系 | 第110-113页 |
4 以压力约束机制构建为导向的我国出版集团公司外部治理建设及其应用 | 第113-139页 |
·政府间接监控机制对于出版集团的治理职能及其建设路径 | 第113-121页 |
·出版集团公司法人定位——特殊国有法人 | 第114-116页 |
·我国出版集团的官本位与外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 第116-118页 |
·新型管理体制下政府间接监管机制的职能发挥 | 第118-120页 |
·政府监管下的出版弹性准入与退出机制的治理应用及其改进 | 第120-121页 |
·市场经营压力机制对于出版集团的治理效应及其发挥条件 | 第121-126页 |
·出版集团资本运营中的产权交易市场机制 | 第121-122页 |
·出版物及其服务市场为主的产品市场机制 | 第122-124页 |
·维系生涯声誉的出版职业经理人市场机制 | 第124-125页 |
·以书评为核心的出版产品与服务独立性内容评价机制 | 第125-126页 |
·出版行业协调监管机制的中观治理功能及其独立性 | 第126-128页 |
·出版行业协会基于行规行约的治理功能分析 | 第127页 |
·出版行业协会治理作用发挥的独立地位获取 | 第127-128页 |
·外部直接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效用及其机制形成 | 第128-133页 |
·债权人控制机制 | 第128-129页 |
·机构投资者影响机制 | 第129页 |
·供应商约束机制 | 第129-131页 |
·作者治理概念提出及其机制构建 | 第131-133页 |
·其它约束机制的构建及其应用 | 第133-136页 |
·基于议程设置的新闻媒体监督机制独立性及其转型 | 第133-134页 |
·舆论压力机制下的公众治理参与特征分析与运用 | 第134-135页 |
·竞争对手情报机制的集成性治理职能表达 | 第135-136页 |
·我国出版集团外部治理结构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 第136-139页 |
5 适应国情特色和专业属性的出版集团公司治理模式创新 | 第139-170页 |
·出版集团公司治理模式发展历程 | 第139-148页 |
·传统行政时期企业治理模式变迁回顾 | 第139-144页 |
·计划经济时代集权型行政治理模式历程回溯 | 第140-141页 |
·市场经济初期放权式行政治理模式回顾分析 | 第141-144页 |
·转企改制时期公司治理模式演变轨迹 | 第144-148页 |
·第一阶段:总社和集团复合态势下的社长负责制的治理模式 | 第145页 |
·第二阶段:党委会领导下的管委会负责制的治理模式 | 第145-147页 |
·第三阶段:党委会领导下的董事会负责制的治理模式 | 第147-148页 |
·第四阶段:初具现代意义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治理模式 | 第148页 |
·我国出版集团的国情特点决定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 | 第148-158页 |
·我国出版集团独具特色的发展特点和经营特征 | 第150-156页 |
·我国出版集团的产业经营与发展特点分析 | 第150-153页 |
·我国出版集团的企业属性与经营特征探讨 | 第153-156页 |
·出版集团以国情特点为导向的公司治理模式构建原则 | 第156-158页 |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集团公司治理模式 | 第158-170页 |
·基于金股制的现代出版集团整体公司治理模式 | 第158-162页 |
·金股制的内涵及由来 | 第159页 |
·当前我国出版集团意识形态属性管理的主要创新模式 | 第159-160页 |
·集三重治理于一体的整体公司治理模式 | 第160-161页 |
·我国现代出版集团整体公司治理模式框架构建 | 第161-162页 |
·以经济绩效考核为核心导向的母子公司治理模式 | 第162-170页 |
·经济绩效作为母子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的基石 | 第162-163页 |
·国外出版集团母子公司治理模式的借鉴 | 第163-166页 |
·我国出版集团母子公司治理模式的科学性构建 | 第166-167页 |
·现代出版集团母子公司治理模式框架设计 | 第167-170页 |
6 人文和技术视角下的出版集团公司治理保障性对策 | 第170-183页 |
·出版集团公司治理的人文性保障体系构建 | 第170-178页 |
·出版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 第170-173页 |
·集团公司章程与规章制度 | 第173-174页 |
·企业组织文化与治理文化 | 第174-177页 |
·治理评估指标与反馈机制 | 第177-178页 |
·基于数字技术环境的出版集团公司治理保障措施 | 第178-183页 |
·IT治理内涵及其在出版集团的应用意义 | 第179-180页 |
·数字化环境下我国出版集团公司治理运用的主要技术及其作用效果 | 第180-183页 |
·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远程通讯技术及其治理价值 | 第180-181页 |
·基于Agent机制的人工智能推理技术的治理功能 | 第181页 |
·基于方法模型库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治理机理 | 第181-182页 |
·基于海量数据库的联机知识挖掘技术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 | 第182-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2页 |
中文文献部分 | 第183-188页 |
英文文献部分 | 第188-19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92-193页 |
致谢 | 第193-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