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特色 | 第16-17页 |
| 一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二 研究特色 | 第17页 |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17-20页 |
| 一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二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状分析 | 第20-27页 |
| 第一节 河南省经济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 一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 第20-21页 |
| 二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第21-22页 |
| 第二节 河南省民主法治现状 | 第22-23页 |
| 一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 | 第22页 |
| 二 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 | 第22-23页 |
| 第三节 河南省文化建设现状 | 第23-24页 |
| 一 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第23页 |
| 二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 | 第23-24页 |
| 第四节 河南省人民生活现状 | 第24-25页 |
| 一 基础能力不断增强 | 第24页 |
| 二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 第24页 |
| 三 公共事业加快发展 | 第24-25页 |
| 第五节 河南省资源环境现状 | 第25-27页 |
| 一 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 第25页 |
| 二 百城提质初显成效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7-44页 |
|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7-31页 |
| 一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7-28页 |
|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31页 |
| 第二节 评价指标标准的确定 | 第31-39页 |
| 一 目标值的确定方法 | 第31-32页 |
| 二 指标的目标值 | 第32-39页 |
| 第三节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9-44页 |
| 一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39-41页 |
| 二 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41-44页 |
| 第四章 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分析 | 第44-56页 |
| 第一节 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分析 | 第44-49页 |
| 一 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分析 | 第44-45页 |
| 二 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系统实现程度分析 | 第45-49页 |
| 第二节 河南省18个地级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分析 | 第49-53页 |
| 第三节 2020 年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预测 | 第53-56页 |
| 第五章 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 第56-61页 |
| 第一节 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 | 第56-57页 |
| 一 地区发展不平衡 | 第56页 |
| 二 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56页 |
| 三 民主法治不完善 | 第56-57页 |
| 四 生态环境压力大 | 第57页 |
| 第二节 加快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对策 | 第57-61页 |
| 一 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 第58页 |
| 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 第58-59页 |
| 三 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民主法治建设 | 第59页 |
| 四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升生态环境水平 | 第59-6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第一节 结论 | 第61页 |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个人简历 | 第66-67页 |
| 附录 | 第67-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