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5页 |
1.1 先进核能的发展 | 第11页 |
1.2 多束流ADS的原理及特点、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3 聚变等离子体中子源的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软件适用性评估 | 第25-40页 |
2.1 软件和例题的选择 | 第25-28页 |
2.2 软件测试 | 第28-38页 |
2.2.1 几何建模 | 第28-29页 |
2.2.2 有效增殖因子keff | 第29-30页 |
2.2.3 燃料多普勒系数k_D~(fucl) | 第30-31页 |
2.2.4 吸收体密度系数W_(abc)和钠密度系数W_(Na) | 第31-33页 |
2.2.5 膨胀系数R | 第33-35页 |
2.2.6 有效缓发中子份额β_(eff) | 第35-38页 |
2.3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多束流ADS中子学分析 | 第40-64页 |
3.1 外源效应 | 第40-42页 |
3.2 堆芯方案 | 第42-49页 |
3.3 堆芯中子学参数研究 | 第49-62页 |
3.3.1 堆芯有效增殖因子k_(off) | 第49-55页 |
3.3.2 功率 | 第55-59页 |
3.3.3 功率峰因子 | 第59-61页 |
3.3.4 堆芯嬗变效率 | 第61-62页 |
3.4 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氘氚等离子体核反应计算 | 第64-82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64-66页 |
4.2 算法设计 | 第66-75页 |
4.2.1 核反应截面的读取及温度修正 | 第66-71页 |
4.2.2 时间步长的估算和空间网格的划分 | 第71-72页 |
4.2.3 空间网格抽样 | 第72-73页 |
4.2.4 粒子轨迹判定 | 第73-74页 |
4.2.5 聚变反应率的求解与计算结果的转换 | 第74-75页 |
4.3 模拟与验证 | 第75-80页 |
4.3.1 等离子体设置 | 第75页 |
4.3.2 参数设置 | 第75-76页 |
4.3.3 模拟及结果对比 | 第76-79页 |
4.3.4 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4.4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6页 |
5.1 总结 | 第82-84页 |
5.2 特色与创新 | 第84页 |
5.3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84-86页 |
附录 | 第86-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