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意义与目的 | 第13-14页 |
1.2 大气污染现状 | 第14-22页 |
1.2.1 大气污染物的特性 | 第14-19页 |
1.2.2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 | 第19-22页 |
1.3 差分吸收光谱技术(DOAS) | 第22-25页 |
1.3.1 DOAS技术概述 | 第22-24页 |
1.3.2 MAX-DOAS技术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4 基于DOAS技术的大气立体遥感监测 | 第25-32页 |
1.4.1 地基遥感监测 | 第26-28页 |
1.4.2 移动平台遥感监测 | 第28-29页 |
1.4.3 机载遥感监测 | 第29-30页 |
1.4.4 星载遥感监测 | 第30-32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32-35页 |
第二章 被动差分吸收光谱技术 | 第35-45页 |
2.1 大气辐射传输中的吸收和散射 | 第35-36页 |
2.2 DOAS基本原理 | 第36-39页 |
2.2.1 DOAS基本思想 | 第36-37页 |
2.2.2 DOAS关键技术——修正后的朗伯-比尔定律 | 第37-39页 |
2.3 被动DOAS技术 | 第39-42页 |
2.3.1 夫琅禾费(Fraunhofer)结构 | 第39-40页 |
2.3.2 Ring效应 | 第40页 |
2.3.3 被动DOAS的基本原理 | 第40-42页 |
2.4 DOAS测量原理 | 第42-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MAX-DOAS对流层痕量气体和气溶胶反演方法 | 第45-65页 |
3.1 光谱处理 | 第45-48页 |
3.1.1 系统噪声的去除 | 第45-47页 |
3.1.2 波长校准 | 第47-48页 |
3.2 对流层斜柱浓度反演 | 第48-52页 |
3.2.1 QDOAS反演算法及软件 | 第48-51页 |
3.2.2 吸收截面的选择和处理 | 第51-52页 |
3.3 大气质量因子(AMF)计算 | 第52-55页 |
3.3.1 大气质量因子(AMF) | 第52-54页 |
3.3.2 SCIATRAN大气辐射传输模式 | 第54-55页 |
3.4 对流层垂直柱浓度计算 | 第55-59页 |
3.4.1 地基平台VCD计算方法 | 第56-57页 |
3.4.2 移动平台VCD计算方法 | 第57-59页 |
3.5 痕量气体和气溶胶廓线反演 | 第59-63页 |
3.5.1 最优估算法(OE Method) | 第59-61页 |
3.5.2 气溶胶廓线反演 | 第61-62页 |
3.5.3 痕量气体廓线反演 | 第62-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基于船载MAX-DOAS的对流层痕量气体研究 | 第65-97页 |
4.1 长江航线联合观测(YRC) | 第65-67页 |
4.2 船载MAX-DOAS观测系统 | 第67-68页 |
4.3 船载MAX-DOAS垂直柱浓度反演方法 | 第68-80页 |
4.3.1 斜柱浓度反演 | 第69-72页 |
4.3.2 AMF计算 | 第72-74页 |
4.3.3 垂直柱浓度计算 | 第74-80页 |
4.4 长江航线上痕量气体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第80-84页 |
4.5 与OMI卫星遥感观测产品对比分析 | 第84-89页 |
4.5.1 OMI卫星产品及处理方法 | 第84-85页 |
4.5.2 对流层NO_2柱浓度产品的对比分析 | 第85-89页 |
4.6 大气污染物来源分析 | 第89-95页 |
4.6.1 NO_2来源相对贡献的初步评估 | 第89-91页 |
4.6.2 HCHO一次源和二次源的相对贡献分析 | 第91-9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五章 基于MAX-DOAS的痕量气体和气溶胶廓线研究 | 第97-125页 |
5.1 观测站点和仪器 | 第97-98页 |
5.2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98-104页 |
5.2.1 DSCD计算 | 第98-100页 |
5.2.2 NO_2、SO_2、HCHO和气溶胶廓线反演 | 第100-103页 |
5.2.3 后向轨迹、PSCF和CWT分析 | 第103-104页 |
5.3 大气污染成分垂直分布特征 | 第104-109页 |
5.4 大气污染成分日变化特征 | 第109-112页 |
5.5 大气污染成分潜在来源分析 | 第112-124页 |
5.5.1 NO_2、SO_2、HCHO和气溶胶潜在来源分析 | 第112-119页 |
5.5.2 重污染过程气溶胶潜在来源分析 | 第119-12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25-128页 |
6.2 展望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