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菌类(食用菌)论文--褶伞菌论文

糙皮侧耳过氧化氢酶基因特征分析和功能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8-1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9-31页
    1.1 糙皮侧耳综述第19页
    1.2 过氧化氢酶概述第19-22页
        1.2.1 活性氧的产生和清除第19-20页
        1.2.2 过氧化氢酶简介第20页
        1.2.3 过氧化氢酶的分子进化第20-21页
        1.2.4 过氧化氢酶的检测方法第21页
        1.2.5 过氧化氢酶的基因功能研究方法第21-22页
    1.3 过氧化氢酶研究进展第22-24页
        1.3.1 植物CAT研究进展第22页
        1.3.2 动物CAT研究进展第22-23页
        1.3.3 真菌CAT研究进展第23-24页
        1.3.4 CAT调控研究进展第24页
    1.4 组学技术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第24-30页
        1.4.1 测序及组装技术的发展第25页
        1.4.2 基因组学在食用菌中的应用第25-28页
        1.4.3 转录组学在食用菌中的应用第28-30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第30-31页
第二章 基于组学技术的糙皮侧耳过氧化氢酶特征分析第31-63页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31-32页
        2.1.1 实验菌株及培养基第31页
        2.1.2 实验试剂第31-32页
        2.1.3 实验仪器第32页
    2.2 实验方法第32-41页
        2.2.1 DNA文库构建、测序及原始数据处理第32页
        2.2.2 基于NGS数据的基因组组装第32页
        2.2.3 Bionano光学图谱构建第32-33页
        2.2.4 Bionano光学图谱辅助NGS的组装及染色体定位第33页
        2.2.5 重复序列注释第33页
        2.2.6 蛋白编码基因预测及注释第33页
        2.2.7 CCMSSC00389 基因组组装及注释优化第33页
        2.2.8 系统发育分析第33-37页
        2.2.9 基因组共线性及基因集比较分析第37页
        2.2.10 遗传变异的检测及验证第37页
        2.2.11 菌丝高温胁迫第37页
        2.2.12 出菇实验第37页
        2.2.13 RNA提取和质量检测第37-38页
        2.2.14 cDNA的制备第38页
        2.2.15 CAT基因克隆第38-40页
        2.2.16 CAT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0页
        2.2.17 CAT基因结构分析及发育树构建第40页
        2.2.18 RNA-seq文库构建及测序第40页
        2.2.19 转录本拼接、表达量计算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40页
        2.2.20 发育过程中共表达基因的鉴定第40-4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41-63页
        2.3.1 CCMSSC03989 NGS/Bionano测序数据第41页
        2.3.2 CCMSSC03989 基因组的组装及质量评估第41-44页
        2.3.3 CCMSSC03989 基因组重复序列注释第44-45页
        2.3.4 CCMSSC03989 蛋白编码基因注释及功能注释第45页
        2.3.5 CCMSSC00389 基因组组装提升第45-46页
        2.3.6 系统发育分析第46-48页
        2.3.7 CCMSSC03989与CCMSSC00389 基因组序列比较第48页
        2.3.8 CCMSSC03989与CCMSSC00389 基因集比较第48-49页
        2.3.9 遗传变异的数量及特征第49-52页
        2.3.10 糙皮侧耳CAT序列特征第52-55页
        2.3.11 转录组测序数据统计第55页
        2.3.12 糙皮侧耳高温胁迫和发育过程基因表达特征第55-61页
        2.3.13 讨论第61-63页
第三章 糙皮侧耳CAT在发育及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第63-88页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63-65页
        3.1.1 实验菌株及培养基第63页
        3.1.2 实验试剂及配制第63-64页
        3.1.3 实验仪器第64-65页
    3.2 实验方法第65-72页
        3.2.1 糙皮侧耳菌丝培养第65页
        3.2.2 糙皮侧耳总DNA和总RNA的提取第65页
        3.2.3 粗酶液提取及蛋白浓度测定第65-66页
        3.2.4 栽培出菇及样品收集第66页
        3.2.5 CCMSSC00389 单孢子分离第66页
        3.2.6 菌丝胁迫处理第66页
        3.2.7 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qPCR)第66-67页
        3.2.8 CAT酶活测定第67-68页
        3.2.9 Western blot第68页
        3.2.10 LC-MS/MS鉴定肽段第68页
        3.2.11 CAT原核表达载体构建第68-69页
        3.2.12 CAT的原核表达及纯化第69-70页
        3.2.13 单孢子菌丝CAT-1 基因组序列测序第70页
        3.2.14 MYB转录因子和CAT表达量热图绘制第70-71页
        3.2.15 凝胶阻滞(EMSA)实验第71-72页
        3.2.16 数据处理第7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72-88页
        3.3.1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第72页
        3.3.2 糙皮侧耳CAT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第72-78页
        3.3.3 糙皮侧耳CAT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特征第78-83页
        3.3.4 CCMSSC00389 CAT原核表达第83页
        3.3.5 CCMSSC00389 CAT-1 基因片段测序第83-84页
        3.3.6 糙皮侧耳MYB和 CAT的关系第84-86页
        3.3.7 讨论第86-88页
第四章 糙皮侧耳CAT功能研究第88-111页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88-90页
        4.1.1 实验菌株及培养基第88-89页
        4.1.2 实验试剂及配制第89-90页
        4.1.3 实验仪器第90页
    4.2 实验方法第90-95页
        4.2.1 CAT过表达载体构建第90-91页
        4.2.2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第91页
        4.2.3 糙皮侧耳菌丝的转化第91页
        4.2.4 糙皮侧耳转化子的PCR验证第91-92页
        4.2.5 糙皮侧耳转化子目的基因的qPCR、WB和酶活检测第92页
        4.2.6 糙皮侧耳转化子生长速度检测第92页
        4.2.7 糙皮侧耳转化子胞内H_2O_2 含量测定第92-93页
        4.2.8 糙皮侧耳转化子抗氧化酶系统基因表达量及酶活检测第93-94页
        4.2.9 糙皮侧耳转化子对温度的耐受性检测第94页
        4.2.10 糙皮侧耳转化子对外源H_2O_2 敏感性检测第94-95页
        4.2.11 外源添加3-AT(3-Amino-1,2,4-triazole)第95页
        4.2.12 糙皮侧耳转化子发育过程性状统计第95页
        4.2.13 数据处理第95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95-109页
        4.3.1 糙皮侧耳转化子的筛选和鉴定第95-96页
        4.3.2 糙皮侧耳转化子CAT表达特征第96-97页
        4.3.3 糙皮侧耳转化子的菌丝长速第97-98页
        4.3.4 糙皮侧耳转化子胞内H_2O_2 含量第98-99页
        4.3.5 CAT过表达对抗氧化系统其它基因的影响第99-100页
        4.3.6 糙皮侧耳转化子对高温的耐受性第100-104页
        4.3.7 糙皮侧耳转化子的H_2O_2 抗性第104-105页
        4.3.8 糙皮侧耳转化子的3-AT抗性第105-106页
        4.3.9 糙皮侧耳转化子出菇实验第106-107页
        4.3.10 外源添加CAT抑制剂对糙皮侧耳的影响第107-109页
    4.4 讨论第109-111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111-113页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11-112页
    5.2 创新点第112页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作者简历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腐殖酸对基质栽培黄瓜生长、产量、品质和基质性质的影响
下一篇:利用Label-free蛋白质组学鉴定雄激素调控鹿茸再生的关键调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