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有害小分子和重金属离子的危害 | 第13-14页 |
1.1.1 有害小分子的危害 | 第13-14页 |
1.1.2 重金属离子的危害 | 第14页 |
1.2 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 第14-15页 |
1.2.1 小分子检测 | 第14-15页 |
1.2.2 重金属离子检测 | 第15页 |
1.3 新兴的检测方法 | 第15-18页 |
1.3.1 小分子检测 | 第15-16页 |
1.3.2 重金属离子检测 | 第16-18页 |
1.4 表面增强拉曼(SERS)方法 | 第18-23页 |
1.4.1 SERS的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1.4.2 SERS检测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1.4.3 小分子和重金属离子的SERS检测 | 第20-23页 |
1.5 本论文的问题的提出和主要的工作内容 | 第23-27页 |
第2章 基于胶体静电自组装的贵金属纳米颗粒表面超薄氧化物包覆 | 第27-41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策略 | 第28-29页 |
2.3 实验 | 第29-31页 |
2.3.1 试剂 | 第29-30页 |
2.3.2 材料的制备 | 第30页 |
2.3.3 表征 | 第30-31页 |
2.4 结果 | 第31-35页 |
2.4.1 形貌与结构 | 第31-33页 |
2.4.2 壳层厚度的调节 | 第33-34页 |
2.4.3 壳层结晶度的调节 | 第34页 |
2.4.4 包覆方法的通用性 | 第34-35页 |
2.5 分析和讨论 | 第35-36页 |
2.5.1 液相激光烧蚀和胶体的静电自组装 | 第35页 |
2.5.2 验证实验 | 第35-36页 |
2.6 SERS性能评估 | 第36-40页 |
2.6.1 Au@TiO_2颗粒的SERS性能 | 第36-38页 |
2.6.2 Au@SnO_2纳米颗粒的SERS性能 | 第38-40页 |
2.7 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贵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的硫脲诱导均匀超薄硫化物包覆 | 第41-53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策略 | 第42-43页 |
3.3 实验 | 第43-44页 |
3.3.1 试剂 | 第43页 |
3.3.2 金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43-44页 |
3.3.3 硫化铜壳层的包覆 | 第44页 |
3.3.4 表征 | 第44页 |
3.4 结果 | 第44-48页 |
3.4.1 形貌与结构 | 第45页 |
3.4.2 壳层厚度的调节 | 第45-47页 |
3.4.3 包覆方法的通用性 | 第47-48页 |
3.5 分析和讨论 | 第48-50页 |
3.5.1 硫脲诱导的各相同性的壳层生长 | 第48-49页 |
3.5.2 壳层厚度的相关计算说明 | 第49-50页 |
3.6 SERS活性评估 | 第50-51页 |
3.7 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有害气体小分子的ULST-SERS检测 | 第53-66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2 策略 | 第54-55页 |
4.3 实验 | 第55-56页 |
4.3.1 材料 | 第55-56页 |
4.3.2 表征和SERS检测 | 第56页 |
4.4 结果 | 第56-61页 |
4.4.1 形貌与结构 | 第56-57页 |
4.4.2 H_2S气体的ULST-SERS检测结果 | 第57-61页 |
4.5 分析和讨论 | 第61-65页 |
4.5.1 H_2S气体与CuO薄层的气固反应 | 第61-62页 |
4.5.2 超灵敏性 | 第62-63页 |
4.5.3 普遍性和适用性 | 第63-65页 |
4.6 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Hg~(2+)离子的ULST-SERS检测 | 第66-79页 |
5.1 前言 | 第66-67页 |
5.2 策略 | 第67-69页 |
5.3 实验 | 第69页 |
5.3.1 材料 | 第69页 |
5.3.2 表征 | 第69页 |
5.3.3 SERS检测 | 第69页 |
5.4 结果 | 第69-73页 |
5.4.1 Au@CuS NPs的表征 | 第69-70页 |
5.4.2 Hg~(2+)的ULST-SERS检测结果 | 第70-73页 |
5.5 分析和讨论 | 第73-78页 |
5.5.1 Hg~(2+)和CuS壳层的离子交换 | 第73-75页 |
5.5.2 高效性和通用性 | 第75-78页 |
5.6 小结 | 第78-79页 |
第6章 ULST-SERS基底的多样性和技术特点 | 第79-92页 |
6.1 引言 | 第79-80页 |
6.2 有机金属Cu(CH_4N_2S)Cl纳米带涂覆的金颗粒薄膜基底 | 第80-86页 |
6.2.1 基底的制备和表征 | 第80-81页 |
6.2.2 Hg~(2+)的ULST-SERS检测结果 | 第81-84页 |
6.2.3 离子通道加速的检测 | 第84-85页 |
6.2.4 小结 | 第85-86页 |
6.3 超薄CuO层涂覆的金纳米壳阵列基底 | 第86-88页 |
6.3.1 基底的制备和表征 | 第86-87页 |
6.3.2 H_2S的ULST-SERS检测结果 | 第87-88页 |
6.3.3 小结 | 第88页 |
6.4 ULST-SERS的技术特点 | 第88-90页 |
6.4.1 检测的高效性 | 第88-90页 |
6.4.2 ULST-SERS中的若干理化现象 | 第90页 |
6.5 小结 | 第90-92页 |
第7章 基于超薄氧化物层包裹的贵金属颗粒的电学气敏响应触发的SERS监测 | 第92-101页 |
7.1 引言 | 第92-93页 |
7.2 策略 | 第93-94页 |
7.3 结果 | 第94-98页 |
7.3.1 监测的可行性验证 | 第94-96页 |
7.3.2 可识别的监测 | 第96-97页 |
7.3.3 监测限 | 第97页 |
7.3.4 壳层厚度的影响 | 第97-98页 |
7.4 讨论 | 第98-99页 |
7.5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8章 其它研究内容以及有待深入的若干问题 | 第101-116页 |
8.1 一步水解制备纳米级非晶TiO_2空心球以及其敏化的SERS光谱 | 第101-107页 |
8.1.1 引言 | 第101页 |
8.1.2 实验 | 第101-102页 |
8.1.3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06页 |
8.1.4 新应用:敏化的SERS检测 | 第106-107页 |
8.1.5 小结和有待深入的问题 | 第107页 |
8.2 液相激光烧蚀法大面积制备α-Cu_2S纳米棒阵列及其SERS效应 | 第107-116页 |
8.2.1 引言 | 第107-109页 |
8.2.2 产物的表征分析 | 第109-111页 |
8.2.3 影响因素 | 第111页 |
8.2.4 Cu_2S NRAs的形成过程 | 第111-114页 |
8.2.5 小结和有待深入的问题 | 第114-116页 |
全文总结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40-141页 |